兩項研究的作者承認,這些研究結果與其他一些探索B.1.1.7.變異嚴重性的研究不同,並呼籲對COVID-19變異進行更多研究和持續監測。
發表在《柳葉刀傳染病》和《柳葉刀公共衛生》上的兩項新研究發現,與感染不同COVID-19菌株的人相比,沒有證據表明B.1.1.7.變異體的人經歷瞭更糟糕的癥狀或患長病程COVID-19的風險增加。然而,B.1.1.7.的病毒載量和R數更高,提供瞭更多證據表明它比之前發現的第一個菌株更具傳染性。
變種的出現引起瞭人們的擔憂,即它們被認為可能更容易傳播,更致命,而且基於原始菌株開發的疫苗對它們的效果可能會降低。關於B.1.1.7.的初步數據表明,它的傳播性更強,一些證據表明它也可能與住院和死亡人數增加有關。然而,由於該變異體是最近才發現的,這些研究受到現有數據量的限制。新研究的結果跨越瞭2020年9月至12月期間,當B.1.1.7.出現並開始在英格蘭部分地區蔓延時,這將有助於為公共衛生、臨床和研究應對這種和其他COVID-19變體提供信息。
病毒載量增加,但與嚴重程度和死亡增加沒有關聯。
《柳葉刀傳染病》雜志上的文章是一項全基因組測序和隊列研究,涉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院和北密德薩斯大學醫院在2020年11月9日至12月20日期間收治的COVID-19患者。這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當時原始和B.1.1.7.變種都在倫敦流傳,疫苗接種計劃剛剛開始,在2021年初病例大幅激增造成英國健保系統NHS壓力大增之前。
作者比較瞭有B.1.1.7和沒有B.1.1.7的人的疾病嚴重程度,並計算瞭病毒載量。在341名對COVID-19檢測拭子進行測序的患者中,58%(198/341)有B.1.1.7,42%(143/341)有非B.1.1.7.感染(兩名患者的數據被排除在進一步分析之外)。沒有發現變異與疾病嚴重性增加之間的關聯證據,36%(72/198)的B.1.1.7.患者變得嚴重疾病或死亡,而非B.1.1.7菌株的患者有38%(53/141)。
感染變異的患者往往比較年輕,60歲以下的人感染率為55%(109/198),而沒有B.1.1.7菌株的人感染率為40%(57/141)。感染B.1.1.7.的情況更多發生在少數族裔群體中,占包含族裔數據的病例的50%(86/172),而非B.1.1.7菌株的感染率為29%(35/120)。
在一項納入289名患者的回歸分析中,在考慮醫院、性別、年齡、種族和基礎條件後,B.1.1.7的患者發生嚴重疾病的可能性並沒有增加。
感染B.1.1.7.者並不比不同菌株的患者更容易死亡,16%(31/198)的B.1.1.7.患者在28天內死亡,而非B.1.1.7.感染者為17%(24/141)。
與非B.1.1.7.菌株的患者相比,更多的B.1.1.7.患者通過面罩或鼻插管給予氧氣(分別為44%,88/198 vs 30%,42/141)。然而,作者表示,這並不是衡量疾病嚴重程度的明確標準,因為患者可能因為與COVID-19無關的原因或由於潛在條件而給氧。
為瞭深入瞭解B.1.1.7.的傳播性,作者使用通過PCR測試患者拭子產生的數據來預測其病毒載量--人的鼻子和喉嚨中的病毒量。分析的數據--稱為 PCR Ct 值和基因組讀數深度--表明 B.1.1.7.樣本往往比非 B.1.1.7.拭子含有更多數量的病毒。
我們的研究真正的優勢之一是,它開始於B.1.1.7.出現並在倫敦和英格蘭南部蔓延的同時。在入院高峰期之前分析變異體,以及任何相關菌株對醫療服務的影響,從而提供瞭一個關鍵的時間窗口去深入瞭解B.1.1.7.與第一波菌株在住院患者的嚴重程度或死亡方面有何不同。這也是是英國第一個利用實時生成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並嵌入NHS臨床服務和粒度臨床數據的研究。
作者承認他們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疾病嚴重程度是在COVID-19檢測陽性後14天內捕獲的,因此可能在14天後惡化的患者可能在分析中被遺漏,盡管作者試圖通過捕獲28天的死亡來緩解這一問題。這些分析也沒有考慮到患者正在接受的任何其他治療--如類固醇、抗病毒藥物或血漿治療,一些患者可能因COVID-19以外的原因接受瞭通氣。
《柳葉刀公共衛生》雜志上的文章是一項生態學研究,分析瞭36920名英國COVID癥狀研究應用程序用戶的自我報告數據,這些用戶在2020年9月28日至12月27日期間的COVID-19檢測結果呈陽性。
通過應用程序提交的檢測結果和癥狀報告與COVID-19英國基因聯盟和英格蘭公共衛生局的監測數據相結合,以研究B.1.1.7.感染和癥狀的區域比例、疾病持續時間、再感染率和傳播性之間的關聯。
分析涵蓋瞭13個完整的星期,在此期間,B.1.1.7.的比例在倫敦、英格蘭東南部和東部增長最為顯著。如果用戶在一周之前或之後的14天內報告瞭一次陽性檢測,則被列入該周。對於分析中每個地區(蘇格蘭、威爾士和七個NHS英格蘭地區)的每個星期,作者計算瞭報告14種COVID-19癥狀中任何一種癥狀的用戶比例。
分析顯示,區域內B.1.1.7.的比例與人們所經歷的癥狀類型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關聯。也沒有證據表明B.1.1.7.患者所經歷的癥狀總數有任何變化:在B.1.1.7.上升最早的東南部地區,相關系數為-0.021。經歷長時間COVID-19癥狀(此處定義為癥狀持續28天以上,沒有超過7天的中斷)的人群比例也沒有被B.1.1.7.改變,相關系數為-0.003。
再感染率較低,在2020年10月1日前報告檢測陽性的人群中,有0.7%(249/36509)在90多天後再次檢測陽性。分析發現,沒有證據表明再感染率被B.1.1.7.改變:對於除蘇格蘭以外的所有地區(由於該應用程序的用戶較少,數據較少),再感染與病例的整體區域上升比B.1.1.7.感染比例的區域上升更正相關。不同研究地區的再感染率沒有報告差異。
然而,作者發現,B.1.1.7.與原始菌株相比,總體繁殖數或R數增加瞭1.35倍。這一估計與其他調查該變異體傳播性的研究結果相似。盡管有這種增加,但分析表明,在當地和全國封鎖期間,R數低於1--表明傳播率下降,即使在B.1.1.7.比例最高的三個地區(倫敦、東南和英格蘭東部)也是如此,該地區占感染人數的80%。
作者同樣承認他們的研究有一些局限性。由於缺乏關於通過應用程序報告的個別陽性病例的病株的信息,無法評估B.1.1.7.的因果效應。用戶通過應用程序輸入信息時也可能出現錯誤。註冊該應用程序的人可能比廣大人群對健康和COVID-19更感興趣,並可能表現出與其他人群不同的行為。
這項研究增加瞭B.1.1.7傳播性增加的共識,即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瞭研究期間及以後英國病例的急劇上升,以及歐洲國傢正在應對第三波B.1.1.7病例負擔越來越重。然而,對癥狀的差異得出的結論與英國國傢統計局的結論有些不同,後者報告說,與感染沒有變異病毒的人相比,B.1.1.7變異體檢測陽性的個體比例更高,且至少有一種癥狀。數據表明,盡管在傳播性和死亡率方面發生瞭重要變化,但B.1.1.7對於目前的測試基礎設施和癥狀譜系而言,可以輕易確定新的病例。此外,現有的非藥物幹預措施可以將B.1.1.7的Rt降低到1以下,隻要政府有足夠的規劃。幸運的是,B.1.1.7似乎也可以通過現有的疫苗得到相當有效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