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jpg

(圖 via AnandTech)

這些年,機械硬盤容量的提升速度十分緩慢,大有被SSD全面趕超的趨勢,不過每個季度,希捷、西部數據都會更新路線圖,展望機械硬盤在技術、容量上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希捷。

1.png

近日,希捷更是公佈瞭詳細的未來技術路線圖,計劃在2026年左右達到50TB左右,2030年則可以超過120TB。

機械硬盤最近幾年普遍基於PMR(垂直存儲技術),但即便經過各種優化加強,也已經逼近極限,新的存儲技術、機械結構迫在眉睫。

2.png

比如希捷研發近20年的HAMR(熱輔助磁記錄),終於已經開花落地,去年底交付瞭20TB HAMR硬盤,同時新的多傳動器(Muti-Actuator)結構也已經基本成熟,二者結合可讓機械硬盤的容量跨上新臺階,2026年達到50TB就靠它們瞭。

3.png

類似未來的半導體工藝制程,要想實現更進一步的突破,全新的存儲介質、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對此,希捷也有長遠的規劃,首先是所謂的“顆粒介質”(Granular),可以讓存儲密度達到4-6Tb每平方英寸,3.5寸硬盤能夠藉此做到90TB左右。

4.png

接下來是進化版的“有序顆粒介質”(Ordered-Granular),存儲密度進一步提升到5-7Tb每平方英寸,3.5寸硬盤可繼續擴大到105TB左右。

更遙遠的是“比特晶格介質”(Bit Patterned),存儲密度將能夠突破8TB每平方英寸,120TB乃至更大容量就靠它瞭。

5.png

這個目標計劃在2030年落地,而到那時候,單碟容量將達到10TB,而目前隻有2TB多一點。

但即便如此,120TB也需要多達12張碟片,而目前的極限是9張,顯然在硬盤封裝技術上,也需要有所突破。

6.png

至於SSD徹底取代機械硬盤,希捷不敢茍同,而是認為二者都有各自的價值,各有所長,都會不斷進化,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7.png

機械硬盤未來仍有自己的突出優勢,尤其是在TCO總擁有成本方面,比如在大型雲數據中心,90%的容量都是機械硬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