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薩諸塞州綜合癌癥中心黑色素瘤項目主任、MGH皮膚生物學研究中心(CBRC)主任David E. Fisher博士的早期工作為當前的研究奠定瞭基礎。2007年,Fisher和他的團隊發現瞭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暴露在紫外線下(特別是稱為UVB的形式),會使皮膚產生激素內啡肽,它在化學上與嗎啡、海洛因和其他阿片類藥物相關--事實上,所有這些都會激活大腦中的相同受體。Fisher隨後的一項研究發現,紫外線照射提高瞭小鼠的內啡肽水平,然後小鼠表現出與阿片類藥物成癮一致的行為。

內啡肽有時被稱為“感覺良好”的荷爾蒙,因為它能引起一種溫和的興奮感。研究表明,一些人產生瞭曬太陽和去日光浴的沖動,這反映瞭阿片類藥物成癮者的行為。Fisher和他的同事推測,人們可能尋求紫外線,因為他們不知不覺地渴望內啡肽的刺激。但這表明瞭一個重大的矛盾。Fisher問道:“為什麼我們會在行為上被現有的最常見的致癌物所吸引?畢竟,陽光照射是皮膚癌的主要原因,更不用說皺紋和其他皮膚損傷。”

F1.large.jpg

Fisher認為,對人類和其他動物尋找太陽的唯一解釋是,暴露於紫外線輻射是產生維生素D的必要條件,而我們的身體不能自行形成維生素D。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而鈣對骨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在史前時代,隨著人類部落向北遷移,可能需要一種進化上的改變來迫使他們在嚴寒的日子裡走出洞穴,暴露在陽光下。否則,小孩子會因長期缺乏維生素D而死亡(佝僂病的原因),當人們逃避捕食者時,脆弱的骨骼可能會破碎,使他們變得脆弱。

這一理論使Fisher及其同事假設,尋求陽光是由維生素D缺乏驅動的,目的是為瞭增加生存所需的激素合成,而且維生素D缺乏也可能使身體對阿片類藥物的影響更加敏感,可能會導致成癮。“我們在這項研究中的目標是瞭解體內維生素D信號與尋求紫外線和尋求阿片類藥物行為之間的關系,”研究主要作者、皮膚學博士後研究員Lajos V. Kemén說。

F3.large.jpg

在《科學進展》的論文中,Fisher、Kemény和一個來自多個機構的多學科團隊從雙重角度解決瞭這個問題。在研究的一個方面,他們將正常的實驗室小鼠與缺乏維生素D的小鼠(通過特殊的育種或從它們的飲食中去除維生素D)進行比較。“我們發現,調節維生素D水平會改變對紫外線和阿片類藥物的多種成癮行為,”Kemény說。重要的是,當小鼠接受適量的嗎啡調理時,那些缺乏維生素D的小鼠繼續尋找藥物,這種行為在正常小鼠中不太常見。當嗎啡被停用時,維生素D水平低的小鼠更有可能出現戒斷癥狀。

該研究還發現,嗎啡在缺乏維生素D的小鼠身上更有效地發揮瞭止痛作用--也就是說,阿片類藥物在這些小鼠身上有誇張的反應,Fisher說,如果這在人類身上也是如此,這可能令人擔憂。畢竟,考慮到一個手術病人在手術後接受嗎啡來控制疼痛。如果該病人缺乏維生素D,那麼嗎啡的興奮作用可能會被誇大,Fisher說,“而且這個人更有可能會成癮。”

實驗室的數據表明,維生素D的缺乏會增加成癮行為,這一點得到瞭幾項伴隨的人類健康記錄分析的支持。其中一項分析顯示,維生素D水平略低的病人比其他水平正常的人更有可能使用阿片類藥物,而維生素D嚴重缺乏的病人則有90%的可能性。另一項分析發現,被診斷為阿片類藥物使用障礙(OUD)的患者比其他人更可能缺乏維生素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