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研團隊負責人、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彭慧勝介紹說,如何在柔軟且直徑為幾十微米到幾百微米的纖維上構建可程序化控制的發光點陣列,是織物顯示領域的一大難題。團隊研制出兩種功能纖維——負載有發光活性材料的高分子復合纖維、透明導電的高分子凝膠纖維,通過兩者在編織過程中的經緯交織形成電致發光單元,並通過有效電路控制實現新型柔性顯示織物。
記者看到,團隊研制的“發光經線”,外觀與生活中的尋常紗線類似,但通電後即可發出明亮的光。彭慧勝表示,施加交流電壓後,位於纖維上的高分子復合發光活性層在搭接點區域被電場激發,便形成一個個發光“像素點”。如此,在電場激發下,電極和發光層憑借物理搭接即可實現有效發光。利用工業化編織設備,團隊目前已實現長6米、寬0.25米、約含50萬個“像素點”的顯示織物,已能初步滿足部分實際應用的分辨率需求。
據介紹,“發光經線”的直徑可在0.2毫米至0.5毫米間精確調控,賦予瞭其超細超柔的特性,以此梭織而成的衣服,可緊貼人體不規則輪廓,並保證輕薄、透氣。同時,團隊在“導電緯線”的力學性能上下足功夫,研制出的高彈性透明高分子導電纖維可在與“發光經線”交織時發生自適應彈性形變,從而形成穩定接觸界面。
實驗結果表明,在兩根纖維發生相對滑移、旋轉、彎曲情況下,交織發光點亮度變動范圍仍控制在5%以內;顯示織物在對折、拉伸、按壓等外力作用下也能保持亮度穩定,可耐受上百次的洗衣機洗滌。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