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cd885e09a23df6438cc7d81a0cd9a2e.jpeg

那麼,什麼是基因重組亞單位疫苗,最早的基因重組亞單位疫苗是怎麼開發出來的?讓我們來瞭解一下。

滅活疫苗和減毒疫苗的抗原都是由完整的病原體組成,而基因重組亞單位疫苗僅包含源自致病性細菌或病毒的某些成分。這些成分是高度純化的蛋白質或合成肽,是引起機體免疫反應的主要物質。也就是說,基因重組亞單位疫苗不是完整的病原體,因此從本質上就不具備感染人體,造成疾病的能力。世界上首個利用基因重組技術生產的疫苗是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的一個獨特特征是,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除瞭整個病毒顆粒外,在病毒攜帶者的外周血液中還發現瞭非常多的僅包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球形和棒狀顆粒。在某些攜帶者中,這些顆粒占其血清蛋白總量的1%以上。這一發現構成瞭制造基因重組乙肝疫苗的基礎。

上世紀80年代,科學傢嘗試利用基因重組技術,使得乙肝疫苗中的亞單位——HBsAg可以在其他生物中表達,該技術使得疫苗生產擺脫瞭需要人類血漿的局限,提供瞭幾乎可以無限生產疫苗的潛力。

也就是說,科學傢用人工合成的HBsAg替代瞭從感染者血漿中分離到的HBsAg。目前大多數獲批的基因重組乙肝疫苗都是由含226個氨基酸的S基因產物(HBsAg蛋白)組成。

利用酵母生產的基因重組乙肝疫苗,是通過在含有S基因的基因工程酵母細胞(釀酒酵母或者是漢遜酵母)中表達HBsAg蛋白而制成的。表達質粒在酵母細胞中僅產生HBsAg蛋白,而不會含有真正的病毒。

這種基因重組乙肝疫苗中表達HBsAg的多肽會自動裝配成22納米的球形顆粒,類似於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中分離得到的HBsAg顆粒。這種人造的HBsAg顆粒同樣含有對免疫應答起重要作用的抗原決定簇。

重組乙肝疫苗當然也並非十全十美,從苛刻的眼光來評判,其也有缺點。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是免疫原性還不夠強,表現在有一小部分接種的人在接種後不能夠產生保護性抗體,需要重新接種。

對此科學傢們也已經研發出瞭含有前S區基因的重組疫苗,事實證明這種疫苗能夠產生更好的保護力,但是由於制造成本要明顯高於現有的疫苗,因此應用並不廣泛。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衛生部門也認為現有的基因重組乙肝疫苗已經足夠好,目前並沒有計劃用新的疫苗來完全替代。

作為基因重組亞單位疫苗的代表,基因重組乙肝疫苗具有產量高、安全性高、易於存儲和運輸等優勢,並且取得瞭巨大的成功。而采用同樣技術路線開發的基因重組亞單位新冠疫苗也應該會有類似的優點。

臨床研究的數據也表明,基因重組亞單位新冠疫苗在接種2劑次後,76%可產生中和抗體;接種3劑次後,97%可以產生中和抗體,抗體水平較高,能夠達到康復患者的血清抗體量2倍。

由此可見,基因重組亞單位新冠疫苗在臨床研究中顯示出瞭不錯的潛力。而在更大范圍人群的接種中,它能否在眾多新冠疫苗技術路線中脫穎而出,同樣值得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