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omparison-of-Early-Homo-Skulls-777x424 (1).jpg

我們的現代大腦比我們最親近的活體類人猿的大腦更大,結構也不同,特別是在參與復雜認知任務(如工具制造和語言)的額葉區域。然而,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這些關鍵的差異是什麼時候產生的,人們仍然不甚瞭解。

追蹤早期人類物種的大腦進化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大腦組織很少成為化石。因此,許多已知的東西都來自於罕見的頭骨化石的腦殼表面的形狀和結構。這些表面特征(顱腔模型)可以顯示出代表大腦及其周圍血管的褶皺和壓痕的圖案印記。

Skull-of-Early-Homo-From-Dmanisi-Georgia-777x777.jpg

Marcia Ponce De León及其同事利用來自格魯吉亞Dmanisi遺址的一批保存完好的智人頭骨化石以及來自非洲和東南亞的其他化石的比較樣本,追蹤瞭大約180萬年前早期智人大腦組織的關鍵變化。他們發現,大腦區域的結構創新被認為允許人類的許多獨特行為和能力出現在智人進化的後期。

據Ponce De León等人說,這些發現表明,類似於現代人的大腦重組--可能在170萬年-150萬年時就已經到位--既不是智人屬的必要特征,也不是早期智人遷徙到歐洲和亞洲的先決條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