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鴻海公佈2020年年報及2020年第四季度業績報告。財報顯示,2020年鴻海營業收入為5.358兆新臺幣,較2019年微增0.3%;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為1017.95億新臺幣,較2019年下降12%。
鴻海方面稱,2020年第一季度鴻海受到疫情較大影響,雖然接下來逐季恢復正常,使得全年營收微幅上漲,但毛利率稍受影響。
從鴻海去年第四季度表現來看,凈利潤為460億新臺幣,低於市場預估的508.9億新臺幣,較2019年同期下降4%。
鴻海方面稱,因去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機需求強勁,鴻海去年第四季度營業額較去年第三季度增長56%至2萬億新臺幣,較2019年同期增長15%,而毛利率下滑主要因素為產品組合變動及匯率影響所致。
在投資法人說明會上,劉揚偉稱對ICT(信息通信)產業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今年第一季度其實是開瞭一個好頭,消費產品表現優於預期,雲端以及電腦產品表現也可以。審慎的原因是疫情以及(芯片)缺料影響,預期缺料對公司的影響可能在10%以下,會持續到2022年。”劉揚偉說。
關於鴻海在造車方面的進展,劉揚偉說:“包括電池、電機、電控以及軟件是鴻海要專註的地方,獨自研發的話,系統都很復雜,我們會和相關的單位合作。比如,我們在跟相關的廠商研究電池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接下來一兩個月會陸續公佈電池方面的合作案。”
鴻海認為傳統汽車產業的痛點有開發費用太高、開發期長、資源不足三大項,為此,鴻海在2020年10月向外界推出的MIH(電動汽車軟件和硬件開放平臺)。
劉揚偉稱,預計今年4月,鴻海的第一代電動汽車開發者工具平臺(EVKit)出貨,7月MIH聯盟將對外獨立運作,10月將發佈New EVKit。
談及MIH,劉揚偉曾稱,在電動車方面,中國臺灣很難發展B2C的商業模式,用平臺做B2B,將人才聚集起來是適合的方式。MIH電動車開放平臺第一個原則是開放,希望通過平臺讓電動車產業不要重復投資,降低成本,縮短時間開發,讓電動車產品更快進入市場,更具競爭力;第二個原則是出海口,MIH平臺不能隻是制定規范的平臺,更重要的是要能掌握出海口,讓加入MIH的成員,生意變得更大;第三個原則是中立性,要把平臺做大、做強,一定要維持它的中立性,過去MIH聯盟由鴻海催生,之後一定會成為一個獨立運作的組織。
在投資法人說明會上,劉揚偉也談及鴻海集團2021年至2023年電動車產品佈局,劉揚偉說:“2021年將推出一款電動車原型車、兩款乘用車原型車,2022年拜騰M-Byte將量產,電動巴士上市,2023年Fisker Project PEAR量產,C級距電動車上市。”
<!--article_adlist[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article_adlis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