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島叔的兒子來說,有瞭平板之後,就“沉迷”瞭。吃雞遊戲玩得那叫一個爽,抖音快手刷得那叫一個溜。為瞭控制他的網癮,島叔苦口婆心講道理,費盡心思立規矩,嚴加控制,軟硬兼施,但隻要一有機會,娃還是頭也不回地投入網絡懷抱。
從孩子2歲那年起,島叔和娃他娘就天天捧著書在他身邊看,給他買書,用書香熏陶他,後來孩子也確實喜歡上瞭閱讀紙質書——直到遇上網絡遊戲,此前努力一朝坍塌。
畢竟,遊戲的即時吸引力可比梁山好漢故事大多瞭,抖音快手的熱舞一下就PK掉瞭舒克貝塔。該怪遊戲和短視頻產品做得太好?當然不能,哪傢飯店會故意把飯做得難吃?肯定要千方百計弄可口,巴不得您天天上門。
回想自己上學那陣,島叔也曾為街機遊戲著迷,滿腦子“奧利根”,但那時沉迷遊戲的門檻頗高,一個遊戲幣三毛五,一臺任天堂400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傢裡才掙多少錢啊?想沉迷,你也配?傢長不揍扁你?
現在沉迷遊戲、醉心網絡的門檻大大降低,隻需一部手機連上WiFi即可。況且學習和娛樂在網絡空間實現瞭高度重疊,“寓教於樂”不好說,樂是肯定樂瞭。成年人尚且難以完全分清界限,遑論自制力較差的孩子?
要防沉迷,首先得抬高使用的門檻。
不久前,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校不得使用手機佈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這是物理隔絕、釜底抽薪,盡量不讓孩子碰“作案工具”。畢竟,用手機等電子終端學習,最常見的現象是傢長在一旁看著時,孩子用手機上課;傢長要不看著,人傢瞬間切換到其它頁面。不像島叔小時候偷看電視,趕在父母回傢前關機,還得用風扇散熱半天。
管控學生在校使用手機是國際通行做法。意大利、法國、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都已通過立法或其他形式,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或課堂,芬蘭還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學生銷售手機。
不過,打造“無手機校園”之舉隻能防一時。學生不可能總在學校,還是得回傢。於是,防沉迷的重任就落在瞭傢長肩上。
這屆傢長難就難在這兒瞭:既不想讓孩子沉迷,又不可能不讓其接觸網絡和智能手機。這個“若即若離”的度,不好拿捏。
為給傢長支招,教育部近日又發佈瞭《關於預防學生網絡沉迷致全國中小學生傢長的信》,具體提出瞭“五要”:一要善引導,重監督;二要重表率,立榜樣;三要常陪伴,增親情;四要導心理,促健康;五要多配合,常溝通。
以島叔的育兒經驗,這“五要”切中肯綮。貫徹“五要”的過程,其實也是傢長“自我渡劫”的過程。孩子的問題和毛病,根本上反映的是傢長的問題和毛病。孩子沉迷手機與網絡的背後,是傢長的缺席、失位甚至錯判、誤解。孩子聽到的第一句臟話,看到的第一個遊戲場景,可能都來自傢長。防止孩子沉迷網絡,歸根結底,傢長是第一責任人。
因此,加強引導和監督,需要傢長切實扛起自己的育兒責任,不逃避不放棄;做表率,需要傢長先改變自己沉迷手機的狀況;多陪伴,需要傢長開發健康的互動方式,用“面對面”代替“鍵對鍵”;疏導心理,需要傢長真正去關心孩子所思所想;配合學校,需要傢長告別“甩手掌櫃”式的思維,全方位瞭解自己孩子的狀況,對問題苗頭早發現、早診斷。
在傢長以身作則的大前提下,學校做好傢校溝通、堅持“管”“教”結合,互聯網平臺做好內容篩選、設置青少年防沉迷機制,方能讓孩子們對防沉迷管理心服口服、無處“逃票”。這不,假期將至,島叔看到好多遊戲的開始界面已經設立瞭醒目的“青少年模式”“傢長模式”。
說到底,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是全社會的課題,也是這個時代必須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文/田獲三狐
編輯/點蒼居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