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傢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瞭自己。”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傢庭是第一所學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其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為人父母者沉溺手機不可自拔,又怎能要求孩子高度自律“目不窺機”?這個道理很多人不是不懂,隻是放不下手機的背後,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置身信息時代,工作生活與手機深度綁定,全天在線已是常態,很多時候,一個群消息沒看、一個提示音沒理,就會錯過重要事項。從工作角度看,讓傢長在傢全然不看手機顯然不現實。
平心而論,手機能不能用、怎麼用,癥結在於手機在父母和孩子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對於前者,手機很多時候是工作工具;對於後者,手機不是學習的必需品,更多扮演的是娛樂角色。
因而,在手機的使用度上,二者註定無法“整齊劃一”,傢長不妨跟孩子講清這個道理。但話說回來,這也不是傢長們放棄自我管理的借口。
工作之外,還有生活,成天抱著手機不放的傢長是一直在忙工作嗎?是不是該將刷朋友圈、看視頻、打遊戲的時間拿出來,全身心地陪陪孩子?
“學會正確使用手機是一門必修課,也是當下教育的一部分。”倒逼自己保持與電子產品的距離,規避時間被切碎、專註力被侵蝕、情感交流冷漠等副作用,對傢長和孩子來說同樣重要,也同樣很難。
電子產品的重度使用,在悄然間主宰著人類的時間和生活。以這個角度來看,少刷手機是一種可貴的自由。這份自由,就是有選擇,也會選擇;是能管理時間,更能管控欲望;是拎得清哪些“必要”,也舍得下“非必要”,這是數字時代應習得的“生存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傢庭教育。
莊子雲:“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無論何時,技術都是服務於人的手段而非目的。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自律,這是傢長最應該給孩子做的榜樣,也是給予孩子成長的最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