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世衛組織,再加上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傢的腫瘤相關學會,更是反復強調酒精對癌癥高發的影響,幾乎已經成瞭年更帖。
那麼,被歸為1類致癌物到底意味著酒精能有多大的致癌潛力?不談劑量就下結論是否有“耍流氓”嫌疑?
對此,中國新聞周刊對近年的研究進行瞭梳理,並詢問瞭多位國內腫瘤醫生,希望能對解答你的疑惑有所幫助。
酒精與癌癥
在解決第一個問題之前,首先必須搞清楚IARC所說的1類致癌物到底是何方神聖。
事實上,IARC將致癌物質分類的依據非常簡單:
一種物質如果在研究中有充分證據證明其致癌性,即合理排除瞭偶然性、偏見及其他混雜因素後,該物質的暴露與癌癥發病仍存在正相關,那麼該物質就會被劃進1類致癌物;
如果致癌性證據呈有限正相關(不能合理排除上述因素影響)、不足或缺乏,則各自劃歸為2、3、4類。
換言之,酒精被劃作1類致癌物,則意味著已有充分研究證據說明攝入酒精與癌癥發作存在因果關系。
歷來,各國關於酒精對癌癥作用的研究很多,此處隻以IARC在《柳葉刀·腫瘤》上發表的最新一篇綜述中提及的研究結果為例,看看證據是否果真充分。
綜述的開篇,IARC便直給結論:基於跨世界區域、跨性別的人群研究,研究者們發現2020年所有新發癌癥病例中有4.1%可歸因於飲酒,涉及病例數超過74萬,其中男性占據瞭76.7%。
從癌種來看,食道癌、肝癌、乳腺癌病例位列前三,分別占酒精所致癌癥病例總數的25.6%、20.9%及13.2%。
但這可不是酒精所能導致的癌癥全貌,根據IARC此前發佈的人類致癌因素鑒定專著,酒精飲料及與酒精飲料攝入相關的乙醛對人類的口腔、咽喉、上呼吸道、肝、結直腸、乳腺癌癥的發病均有作用。
圖/IARC官網,紫色框出的為酒精相關致癌因素
IARC還對酒精攝入量對癌癥發病的影響進行瞭統計。其中,重度飲酒(每日酒精攝入量大於60g,約合高度白酒3兩、啤酒2瓶、紅酒500毫升)導致的癌癥病例占比為46.7%,風險性飲酒(每日酒精攝入量在20g~60g)者占比39.4%,中度飲酒(每日酒精攝入量小於20g,也就是不到一兩高度白酒)者占比13.9%。
可見,雖然被列為1類致癌物並不說明酒精致癌的能力強大,同大多數致癌物一樣仍是要持續、長期接觸才會造成較大的損害(IARC在論文中假定攝入酒精到確診癌癥的潛伏期為10年),但喝得越多、風險就越高總歸是個現實。
飲酒沒有安全線
“國內目前並沒有做過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因此尚無直接的國內依據可以看到喝酒人群比不喝酒人群腫瘤發病率更高”,一位三甲醫院腫瘤科主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但從原理上來看,這樣的說法還是有科學性依據的”,該醫生表示。而這也是多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腫瘤醫生的共識。2018年初,《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便指出,酒精會給幹細胞DNA造成永久性傷害,提高多種癌癥風險。
雖然酒精致癌的作用機制尚未有明確結論,但一個重要的方式是其代謝物乙醛會破壞DNA。
根據一位腫瘤醫生的介紹,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往往分三步走,先是通過乙醇脫氫酶(ADH)代謝為乙醛,再通過乙醛脫氫酶(ALDH)氧化為乙酸(也就是醋酸),最終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但問題是,亞洲人發生遺傳性ALDH2等位基因突變的概率較高,一項研究稱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傢ALDH2突變攜帶者占總人口的36%,這將直接影響人體內ALDH的活性。ALDH不夠導致的後果是,大量乙醇攝入體內後,代謝產物乙醛很快出現,難以走到下一步。
而乙醛有劇毒、能致癌,在體內積累的結果可能直接破壞DNA,誘發基因突變。“隻要喝酒,哪怕喝的不多,這樣的風險都會增加”,一位不願具名的醫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且“即便你的乙醛清除和DNA修復系統完好無損,酒精依然會以不同方式致癌”,前述《自然》雜志研究的主導者、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教授克坦·帕特爾(Ketan Patel)曾警告。
《國際癌癥雜志》曾有一項研究指出,戒酒15年的人,食管癌的發病風險才會降到與從不飲酒者同樣的程度。另一項研究則估計,與飲酒相關的咽喉癌風險降低到從不飲酒的水平,需要35年以上的時間。
這樣看來,“小酌怡情,大酌傷身”的說法,怕也是該改改瞭。
1類致癌物那麼多,為何酒精頻被點名?
不過要知道,酒精也算不得100多種1類致癌物裡最突出的一個。甲醛、黃曲黴毒素、石棉、苯、檳榔、室外空氣污染、咸魚、X射線和伽馬射線輻射,哪個都跟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茫茫人海中,為何酒精的危害總是被各國頻頻點名呢?
一方面,全球范圍來看,酒的銷量仍在不斷增加。一項發表在《柳葉刀》雜志上使用來自149個國傢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的研究顯示,1990年~2017年,全球成人人均酒精消費量從5.9升增加到瞭6.5升,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7.6升;重度飲酒者占比從18.5%提升至20%,預計到2030年將進一步增長至23%。
而根據IARC最新的研究,從地域上來看,東亞、中歐、東歐是酒精所致癌癥負擔最大的地區。
另一方面,科技部網站文章援引美國成癮和心理健康中心(CAMH)的觀點,指出酒精是全球癌癥的主要原因。因而酒精暴露量的逐年增加,無論是對個人本身、還是對國傢來說,都將帶來極大的醫療負擔。
顯然,對酒的管控是十分有必要的。世衛組織亦在呼籲各國提高關於有害使用酒精所造成問題的認識,並更好地預防和減少此類危害。但顯然目前來看,各國並沒有推行有效的措施。
同時,要管住嘴並沒有那麼容易。有人天然覺得喝酒是人生一大樂事;聚會、公司年會、商務應酬等場合,難免氣氛到瞭喝上幾杯。有時候,即便你不想喝,也總有人用諸如“不喝就是不給面子”之類的言辭對你進行綁架。
最近一場輿論發酵的公共討論事件,是阿裡巴巴女員工被性侵案。這並非中國職場酒桌文化釀成的第一個悲劇:銀行校招員工因拒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女子接待客戶時被灌到急性酒精中毒……
不隻是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傢亦頗受此風氣影響。當與權、錢深度綁定,喝酒不再隻是一個行為本身,反倒成瞭社會角色所必須承受的負擔。
總而言之,“飲酒的理由千千萬,不喝酒的理由卻如此隱形,潛伏10年以上之久。眼下除瞭一遍遍的呼籲,我們又能做什麼呢”,一位腫瘤醫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由此可見,從控制酒精攝入來降低癌癥發病率,實在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