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瞭撼動中國移動的獨霸地位,不可否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近幾年也一直在努力,包括中國聯通進行瞭混改、和中國電信實現瞭5G網絡的共建共享,甚至還要把共建共享擴展到4G網絡,就差再往前邁一步兩傢公司完全合並來抗衡中國移動瞭。

運營商合並重組的課題太大,牽扯面太廣,遠不是一篇文章能講得清楚的,但從財務分析的角度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業績數據加總起來對標中國移動,倒是能幫助我們對於雙方的實力對比和差距所在看得更清楚。

首先,看業務收入。

從業務收入總量上來看,中國移動2020年業務營收雖然高達7681億,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下文簡稱“電聯”)的營收總和也有6974億,雙方差距在10%左右,如果電聯聯手,看上去還是存在和中國移動一爭高下的機會。

具體到業務收入結構來看,三大運營商的業務收入按增值稅率的不同可以分為通信服務收入和通信產品銷售收入兩大塊,來自通信服務的業務收入在三大運營商2020年的整體營收占比均超過九成以上,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中國移動的通信服務收入為6957億,電聯加總是6496億,兩者相比僅差瞭460億,看起來差距並不大;但細分到移動業務收入,中國移動的絕對優勢則非常明顯,其5377億的收入是電聯(3384億)的1.6倍,這主要由雙方的移動用戶總數差距造成:截止到2020年底,中國移動坐擁9.42億移動用戶,是電聯移動用戶總數(6.57億)的1.4倍;1.4倍的用戶數帶來1.6倍的收入,也說明中國移動的用戶質量優於電聯,中國移動的移動用戶ARPU是47元,而電聯分別是44元和42元。

通信市場上,得移動者得天下,所以已經在4G市場難以翻身的電聯不惜一切手段在5G啟動的階段就要緊緊咬住中國移動,截至2020年底中國移動開通瞭39萬個5G基站,電聯也通過共建共享開通瞭38萬個5G基站;在5G資費上各方也呼籲不打價格戰形成瞭大體相同的套餐設置。從當前的5G用戶發展狀況來看,電聯的努力頗具成效,兩傢的5G套餐用戶加總為1.88億,超過瞭中國移動的1.73億,算是取得瞭暫時的領先地位。

但隨著中國移動與中國廣電達成合作協議,將在2021年啟動700M建網規劃,並設定瞭兩年建設40萬個5G基站的目標,由此電聯共享的5G網絡規模及頻段成熟優勢必然受到嚴重威脅,所以這也是電聯高調呼籲應將700M網絡由四傢共享的重要原因。700M低頻網絡的廣覆蓋和低成本優勢將大幅提升中國移動的5G網絡覆蓋范圍和速度,如果電聯應對不力,恐怕在5G時代聯手撼動中國移動獨霸地位的夢想又要落空瞭。

移動服務收入之外的固網服務及其他收入,是電聯的傳統優勢,其加總的收入規模達到3113億,是中國移動1580億的近2倍。分開來看,中國電信還是當之無愧的固網老大,1921億的收入規模,比中國移動多341億,比中國聯通多730億。

固網服務收入還可以細分為來自寬帶接入、智慧傢庭、網絡專線等傳統固網業務的收入,和來自雲計算、IDC、物聯網等新型產業DICT的收入。從下表可以看出,在傳統固網業務上,中國移動作為後起之秀在近幾年奮起直追已經實現瞭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超越;但在DICT業務,特別是IDC和雲計算上,中國電信還是以42萬臺的IDC機架規模和138億的雲業務收入規模牢牢地守住瞭中國公有雲市場份額運營商第一的江湖地位。

除瞭提供上述的通信服務之外,三大運營商也通過自己的渠道銷售手機、網關等終端類產品。

2020年中國移動的產品銷售收入724億,比電聯的478億多瞭246億;但對應這部分銷售收入的產品成本,中國移動是731億,電聯是423億,可以看出中國移動是補貼瞭7億人民幣在終端等產品上,電聯雖然從終端等產品銷售上盈利瞭55億,但基本都是微利,這主要是因為三大運營商的通信產品銷售多以捆綁套餐等促銷方式為主,目的是為瞭吸引或留存客戶而不以產品自身盈利為目標。產品銷售收入在三大運營商的整體營收中占比均低於10%,屬於附帶性的邊緣業務。

其次,看營運支出。

良好的成本管控是提高盈利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三大運營商在2020年的業績發佈中都重點強調的。

加總起來看,電聯2020年的營運支出總額為6756億,與中國移動的6553億不相上下;考慮到上文所說的產品銷售收入對於三傢運營商而言基本是微利或負利,對整體盈利水平影響不大,所以統一扣除這部分產品銷售(采購)成本後再看,電聯的營運支出總額為6153億,而中國移動則隻有5822億;如上文所上述電聯在通信服務業務收入上比中國移動少瞭460億,但在營運成本上卻比移動高出瞭331億,這明顯可以看出電聯的成本管控要遠遠差於中國移動。

逐項對比雙方的各項成本,可以看到除瞭網絡運維成本因為中國移動的網絡規模更大而支出比電聯高出194億外,其他支出均是電聯高於中國移動。

特別是銷售費用的差距最為顯著,電聯總和759億,比中國移動的499億高出瞭260億;其中中國電信的銷售費用為454億,與中國移動的499億大體相當,但中國移動的業務收入卻是中國電信的1.95倍,可見中國移動營銷投入效率之高。換個角度看,中國移動投入的每1元銷售費用帶來瞭15元的業務收入,而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僅能帶來10元和9元的業務收入,所以如何推進營銷轉型、強化線上集中運營從而降低獲客和留客成本,電聯需要向中國移動學習取經。

雇員薪酬、福利等人工成本,電聯比中國移動高出153億。三大運營商2019年年報披露上市公司的在職員工人數分別為中國移動45.6萬,中國電信28.1萬,中國聯通24.4萬;電聯比中國移動多出6.9萬名員工。平均折算其薪酬福利,中國電信人均23.47萬元,略高於中國移動的23.33萬元和中國聯通的22.86萬元。按照人均創收水平折算員工的勞動生產率,中國聯通僅為125萬元,中國電信是140萬元,中國移動無疑最高,為168萬元。

最後,看稅前利潤。

營運收入減去營運支出可得出營運利潤,反映的是企業日常經營活動所創造的盈利。

電聯總和6974億的收入減去6576億的支出,錄得的營運利潤為398億;中國移動7680億的收入減去6553億的支出,錄得1127億的營運利潤,從絕對值上看是電聯的2.8倍;從營運利潤率上看,中國移動是15%,而電聯僅為6%,特別是中國聯通的營運利潤率隻有4%,所以如果電聯能通過合並,在保持業務收入不變的同時大幅削減重合成本,則不失為提升公司營運利潤水平的捷徑。

營運利潤加上營業外收支即可得出企業的稅前利潤。營業外收支主要包括企業的財務費用、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及其他利得等,反映的是企業的“財技”,從如下分項列表來看中國移動的“財技”最強,而中國電信的“財技”最差。

中國移動財力強大,其2020年的自由現金流高達1271億,充沛的現金流為中國移動貢獻瞭143億的利息收入,同時其在中國鐵塔、浦發銀行和科大訊飛等聯營公司以及中移創新產業基金等合營公司的對外投資也在2020年增加瞭127億的股權投資收益,加上金融資產的股利收入等56億的其他利得,最終實現296億的營業外收入。

中國聯通則是借助2017年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一舉增發750億人民幣,大大改善瞭其負債水平和資金狀況,其2020年的自由現金流為379億,14億的利息收入和17億的財務費用相抵產生瞭-4億人民幣的財務收支凈額,但其在中國鐵塔和招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的24億投資收益和29億的金融資產收益,最終實現瞭49億的營業外收入。

反觀中國電信,在投融資上相對保守,雖然2020年實現瞭475億人民幣的自由現金流,但全年的利息收入僅為6億,反而利息支出和匯兌損失等財務費用高達36億,使得財務收支金額為-30億人民幣;再加上其對外的股權或金融投資僅有在中國鐵塔和上海信投的18億聯營收益,竟導致其營業外收入出現瞭13億人民幣的負值。

匯總三傢運營商的運營利潤與營業外收支,電聯的稅前利潤總和為434億,而中國移動則因為強大的“財技”實現1424億人民幣的稅前利潤,將其與電聯盈利差距從運營利潤的2.8倍擴大到稅前利潤的3.3倍,稅前利潤率也高達19%。

【結語】

對於電聯而言,要想在運營收入和盈利能力上超越中國移動,從上述財報分析來看僅僅靠合並重組很難達成目標;而要在與中國移動的市場競爭中保有抗衡的實力,除瞭在5G網絡建設上通過共建共享跟緊中國移動的節奏之外,更需在銷售費用、人工成本等營運支出中加強管控,同時對於中國電信而言也要在投融資上打破現有的保守局面,進一步提升“財技”。

在本次業績發佈會上,中國電信發佈瞭在上海主板市場發行A股的融資計劃,應該也是看到中國聯通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獲得融資壯大公司財務實力的效果而邁出的追隨步伐,且先預祝中國電信融資成功吧!(作者老解為通信業資深人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