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截圖(來自:ETH Zurich)
在 23 歲的伊戈爾·迪亞特洛夫(Igor Dyatlov)的帶領下,這支主要由來自烏拉爾工業學院的學生們所組成的徒步團隊,於 1959 年 1 月 27 日組團開啟瞭為期 14 天的奧托爾滕山(Otorten)考察之旅。
盡管團隊成員都擁有豐富的越野或速降滑雪經驗,但在離開維寨(Vizhai)之後,他們尚不知曉自己已經走上瞭一條不歸路。依寒冬的標準來判斷,他們所走的第三類路線,也是最困難和危險的。
唯一的“幸存者”尤裡·尤丁(Yuri Yudin),則是因為健康問題而在第二天就轉身折返。然後幾周之後,大傢發現隊伍裡的其他 9 人竟然都失聯瞭,於是派出瞭一支搜查隊去調查,結果目睹瞭相當可怕的災難現場。
Using science to explain the mysterious Dyatlov Pass Incident(via)
據悉,這支團隊將帳篷紮在瞭 Kholat Syakhi 山口。後續搜查發現,室外雪地裡有 9 人的腳印(赤腳或隻穿著襪子)。一直到向下延伸到大約 1.5 公裡(0.9 英裡)的樹木叢,他們才找到瞭第一批遇難者的遺體。
在被發現的時候,尤裡·多羅申科(Yuri Doroshenko)和格奧爾基·克裡沃尼申科(Georgiy Krivonischenko)都已經沒有生命體征,且當時他們隻有穿著一條內褲、並靠近一個小火堆。
在樹線和帳篷之外,還發現瞭另外三具遺體,推測遇難時正在試圖返回營地。針對這五名徒步者的法醫鑒定表明,他們都是因為失溫而遇難的。
更沉重的是,直到 2 個月後,大傢才在距離森林僅 246 英尺的山溝中,發現瞭最後四人的遺體。其中三人因重傷斃命,1 人顱骨嚴重受損、2 人胸部遭受嚴重創傷。
法醫稱,他們像是遭遇瞭一場嚴重的車禍,但奇怪的是沒有明顯的外傷。由於 62 年前的技術和條件有限,此事最終隻能被歸因於“強大的自然力量”。
從調查伊始,雪崩就被認為是最合理的解釋之一,但迪亞特洛夫山口事件還有著其它疑點,因為雪崩不會造成碎屑、或留下積雪的痕跡。
即便他們意外地引發瞭雪崩,也不乏解釋長達 9 小時的延遲。此外隊伍在山丘上的營地選址其實算不上太過陡峭,且不清楚雪崩是如何造成持續傷害的。
不過 ETH Zurich 的新研究指出,這起事件可能不是大傢常見的那種雪崩。如果用所謂的“平板雪崩”來解釋,很多疑點就很能說得通瞭,因為該過程會有大量的積雪從沉積層脫落,但留下的痕跡卻很少。
研究一作 Johan Gaume 表示:“我們使用瞭有關雪摩擦系數和局部地形在內的數據,來證明可在平緩的斜坡上產生小規模的平板型雪崩。計算機建模仿真表明,平板型積雪的撞擊,正好可以產生此事件中觀察到的類似傷害”。
剩下的問題,就是進一步研究這支隊伍和事件發生時的時間差。先前的調查人員,無法解釋在當晚未降雪的情況下,深夜的雪崩是如何被觸發的。但在這項新研究中,他們已經提出瞭一套新的理論來解釋。
這裡的關鍵是所謂的四方風,眾所周知,這種氣流會以一定的力度沖下山坡,進而在帳篷上逐漸堆積雪層。結合較高的坡度和風力作用,研究人員模擬瞭雪橇雪崩的動力學過程,然後觀察切開後要多久才能破裂。
之後的模擬發現,平板型雪崩的釋放條件,可在割裂後的 7.5 ~ 13.5 小時內得到滿足。研究合著者亞歷山大·普茲林(Alexander Puzrin)補充道:
“如果當時他們沒有在斜坡上開鑿,那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但除瞭這項初始因素,還有其它的必要條件,比如離心風可能帶著積雪飄散,讓額外的負荷慢慢堆積。隨著裂縫的逐漸形成和蔓延,最終在命中註定的那一刻被釋放出來”。
最後,研究人員在模擬瞭平板型積雪在撞擊人體時可能造成的潛在傷害。結果發現,在大約 6.6 英尺 / 秒的情況下(2 m/s),隻需一塊體積約 0.5 m³、密度 400 公斤 / 立方米的積雪,就可對遇難者造成一致的傷害。
據此推測,遇難者應該應該是被滑墜的崩雪、以及帳篷底下的密實雪層給擠壓身亡的。至於那一晚究竟還發生瞭怎樣的奇景,已經無人能夠忠實還原瞭。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訊 - 地球與環境》(Nature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上。
原標題為《Mechanisms of slab avalanche release and impact in the Dyatlov Pass incident in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