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這飛速發展的四五年間,蘋果的 “可穿戴設備,傢居和配件”業務已從 2016 年 Q4 的 23.73 億美元營收,增長至 2020 年 Q4 的 78.76 億美元,漲幅達 232%。

▲蘋果可穿戴設備,傢居和配件業務 2016 年 Q4 和 2020 年 Q4 營收對比(蘋果在 2018 年將 “其他產品”業務更名為 “可穿戴設備,傢居和配件”,涵蓋 Apple Watch、Beats 和 HomePod 等產品)

國外數據專傢 Kevin Rooke 則給出瞭一組更清晰直觀的數據:對比全球各公司營收和蘋果 AirPods 銷售額數據,蘋果僅 AirPods 一類產品,銷售額就已超過瞭 Adobe 和 NVIDIA 等公司營收,甚至是 AMD 營收的兩倍。

同樣 “瘋狂”的當然不止蘋果。據 Canalys 最新預測,到 2024 年,全球 TWS 耳機出貨量將從 2020 年的超 2.5 億副增長至 5 億副以上,2020 年至 2024 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 19.8%。

實際上,一副小小的 TWS 耳機所帶來的動能不止於此。在風起雲湧的 TWS 耳機市場背後,上至品牌商,下至核心零部件廠商,整個產業早就打響瞭激烈的供應鏈搶位戰。

我們從品牌商、OEM/ODM 廠商、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三個維度來看。目前我國在 TWS 耳機的品牌佈局較為成熟,華為、小米和百度等公司相繼押註 TWS 耳機賽道,同時以歌爾股份、立訊精密為代表的 OEM/ODM 廠商,也接蘋果、谷歌、華為等大客戶的代工訂單到手軟。

但在品牌及 OEM/ODM 國產替代水平日漸增長的另一面,我國 TWS 耳機在核心零部件供應上卻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主控藍牙芯片、降噪芯片、電池及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供應,國外巨頭訂單仍主要集中在高通、VARTA、德州儀器(TI)、MTK 洛達等國外及非大陸廠商中。

在 TWS 耳機紅利爆發的當下,中國制造業玩傢能否真正搶占全球市場的話語權?他們是否將繼續扮演者 “打工人”的角色,還是通過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獲取更豐厚的利潤?

TWS 耳機行業正在狂飆突進地發展,中國上下遊的芯片、傳感器、算法等供應鏈玩傢正悄然崛起,在中國 TWS 耳機產業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激烈地搶占國內市場。盡管如此,他們的 “出海”仍難以突破高通、意法半導體、TI 等強敵的防線。

智東西與行業中的多位玩傢展開瞭交流探討,嘗試找出這一火爆市場背後暗流湧動的真相。

一、中國玩傢加速搶食 TWS 耳機蛋糕

TWS 耳機的蛋糕越來越大,尤其在中國市場。

據 IDC 公佈的 2020 年上半年中國無線耳機市場出貨量報告,上半年中國無線耳機的出貨量達 4256 萬臺,同比增長 24%。其中,TWS 耳機出貨量占比 64%,同比增長 49%。

伴隨著中國 TWS 耳機市場的不斷擴張,國內公司的技術發展逐漸成熟,中國廠商在品牌和 OEM/ODM 方面已獲得強勁的發展勢頭。

品牌方面,2020 年上半年我國無線耳機設備出貨量第一的寶座仍由蘋果牢牢占據,占比 18.1%,第二至第四名則是國內廠商的天下。

其中,第二名華為的出貨量占比 10.1%,出貨量約 429.9 萬臺;小米和夏新並列第三,出貨量約為 353.2 萬臺,市場占比 8.3%;第四名則是傳統音頻廠商漫步者,出貨量約 238.3 萬臺,占比 5.6%。而剩下的 49.6% 市場份額則由其他廠商盡數瓜分。

由此看來,盡管我國 TWS 耳機市場加速發展,但逐漸成熟的 TWS 耳機技術使得市場門檻大大降低,大量中小企業及白牌廠商湧入,導致整體市場前三名公司僅占市場份額的 37%、前五名公司僅占 50.4%,市場混戰及長尾效應十分明顯。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國本土 TWS 耳機品牌廠商的勢力正日漸強大,並逐漸在全球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OEM/ODM 方面,隨著蘋果和國內品牌廠商需求的帶動,我國亦逐漸形成一條較為完備的代工產業鏈。

一方面,佳禾智能、瀛通通訊、共達電聲、朝陽科技、豪恩聲學、聯創宏聲等我國傳統的電聲產品 ODM/OEM 廠,正積極地從原先的智能終端及耳機品牌商代工轉向 TWS 耳機代工,不僅得到瞭華為、小米、OPPO、vivo 等國內大客戶的支持,還拿到瞭哈曼、亞馬遜、三星、鐵三角等國際品牌的代工訂單。

另一方面,以歌爾股份、立訊精密為代表的國內精密制造龍頭企業,則一同瓜分瞭蘋果 AirPods 的絕大部分訂單,並且歌爾股份還為華為、OPPO 高端 TWS 耳機,以及哈曼、谷歌、亞馬遜等國際品牌代工。

簡單來看,在勞動力成本、基礎設施優勢,以及代工廠研發投入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我國已形成瞭一批成熟的 TWS 耳機代工廠商,尤其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並且為華強北山寨 AirPods 代工的中小型代工廠發展十分火爆。

同時,得益於 TWS 耳機市場的不斷升溫,佳禾智能、朝陽科技兩傢代工廠分別在 2019 年 10 月、2020 年 4 月上市。

但在核心零部件供應鏈領域,中國廠商與國外廠商之間仍存在著較大差距,尤其體現在國際知名品牌的供應鏈上。

以主控藍牙芯片為例,除瞭蘋果 AirPods 采用的是自研的 H1 和 W1 系列芯片外,剩下的廠商基本采用聯發科絡達、恒玄、瑞昱、高通、中科藍訊和原相等芯片廠商的方案,但國內外 TWS 耳機廠商選擇的主控藍牙芯片品牌有著明顯區別。

國內市場的 TWS 耳機大多以本土芯片廠商的方案為主,如華為、OPPO、小米、百度、萬魔聲學等品牌均采用恒玄科技的方案,並靠著本土大客戶的訂單快速成長。

不過,我國本土芯片廠商卻難以得到海外國際品牌的青睞。盡管恒玄和中科藍訊等廠商也拿到瞭 JBL、鐵三角等知名品牌的訂單,卻數量與國內本土品牌相比微乎其微。

索尼、JBL、亞馬遜、BOSE、B&O 等國際知名品牌廠商的 TWS 耳機,更青睞高通、聯發科絡達、瑞昱等海外或中國臺灣芯片廠商的方案,那些少部分將訂單交給中國大陸廠商的品牌,更多為 “試水”之意。

這就造成瞭國內主控藍牙芯片廠商靠本土品牌吃飽,想要 “出海”搶奪更大品牌蛋糕機會渺茫的局面。

實際上,這一巨大的中外差距不僅僅存在於主控藍牙芯片上,而是背後漫長的供應鏈中。

二、在差距中猛追的 TWS 供應鏈江湖

一對小小的 TWS 耳機背後蘊藏的不止是一個龐大的百億市場,還有一個極長的零部件供應鏈。

僅僅是無線耳機部分,就包括主控藍牙芯片、MEMS 麥克風、電池、存儲和各類傳感器等多個零部件;充電盒部分則包括微控制器、電源管理 IC、無線充電接收芯片以及電池等多個器件。

整體來看,主控藍牙芯片、電池、降噪芯片、MEMS 麥克風、傳感器五個核心器件,亦是目前行業持續研發精進的重要方向。

那麼,這五個方向的國產替代程度具體如何?

1、主控藍牙芯片:芯片原廠與手機芯片廠混戰

主控藍牙芯片是 TWS 耳機核心零部件中的重中之重,其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瞭耳機的連接穩定性、功耗、延遲等關鍵性能,同時也是蘋果專利壁壘最多的地方。

現階段,除瞭自研芯片的蘋果之外,市面上主控藍牙芯片方案的供應商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主攻該芯片的芯片原廠,如絡達、恒玄、瑞昱、Dialog、中科藍訊和傑理等;二是向主控藍牙芯片拓展業務的手機芯片廠商,包括高通、聯發科和紫光展銳等。

其中,恒玄、中科藍訊、傑理、紫光展銳等中國大陸廠商覆蓋的客戶以華為、小米、OPPO、榮耀、QCY 等國產品牌為主。

據智東西向產業鏈人士瞭解,盡管現在逐漸有 JBL、鐵三角和飛利浦等國外品牌嘗試將訂單交給國內廠商,但多為試水,訂單量並不大。

而 JBL、BOSE、B&O、索尼、亞馬遜、微軟等國際品牌的 TWS 耳機,更青睞高通、絡達和瑞昱等非大陸芯片廠商的解決方案,尤其是高通。同時也有漫步者、科大訊飛、酷我、vivo 和 OPPO 等國內品牌將部分產品選擇國外芯片廠商的方案。

▲TWS 藍牙芯片市場的部分主要玩傢

2、電池:本土電池廠商供應鏈成熟

不管是在 TWS 耳機還是充電盒部分,電池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零部件,成本約占 TWS 耳機總成本的 10% 至 20%。

根據市場上各品牌 TWS 耳機不同的形態,TWS 耳機電池主要分為紐扣電池、聚合物電池、針型電池三種類型。

其中,紐扣電池體積較小,能高效地利用耳機內部空間,是目前最主流的電池解決方案;聚合物電池更多為軟包電池,體積比紐扣電池更大,價格相對較低;針型電池的價格也較低,但能量密度也低,市場占比較小。

目前主要的 TWS 耳機電池供應商包括德國 VARTA(瓦爾塔)、重慶紫建電子、廣東國光電子、惠州億緯鋰能、廣州鵬輝能源、江西贛鋒鋰業等。

國內品牌基本采用本土電池廠商的方案為主,包括華為、小米、OPPO、vivo 等手機廠商,以及萬魔、Anker、漫步者等傳統音頻廠商等;國外品牌則采用 VARTA 為主,這是紐扣電池領域的重要玩傢,客戶覆蓋蘋果、BOSE、B&O、三星、索尼、亞馬遜等,尤其集中對蘋果供貨。

但如今也有一些國外品牌訂單也逐漸向國內轉移。例如,由於 VARTA 產能不足,三星的大批訂單轉向億緯鋰能;JBL 則是鵬輝能源的主要客戶。此外,還有雷蛇、繽特力、Buttons 等外國品牌也選擇我國廠商的方案。

3、降噪芯片:兩條方案路線發展,本土玩傢稀少

主動降噪(ANC)功能無疑是當下 TWS 耳機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它的技術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需要降噪芯片、麥克風與降噪算法等多方面的優化與調節。

單從降噪芯片來看,當前業內的主動降噪解決方案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在主控藍牙芯片中集成主動降噪,如高通、華為、絡達、瑞昱、恒玄、中科藍訊等;二是直接開發一款降噪芯片,如 ams(艾邁斯半導體)、ADI(亞德諾半導體)、Dialog。

目前從公開信息渠道看,在集成主動降噪的 SoC 中,采用高通方案的品牌包括索尼、vivo、小鳥(Libratone);采用恒玄方案的有華為、OPPO;采用瑞昱方案的有小米;采用絡達方案的有索尼。

在降噪芯片方面,包括 Bose、華為、亞馬遜、小鳥等品牌已有部分產品采用 ADI 的解決方案;派美特、魅族、dyplay、FIIL、TOPPERS、Linner 等品牌均采用 ams 的解決方案。

整體來看,目前推出降噪芯片及方案的廠商仍較少,已知中國大陸廠商也僅有恒玄和中科藍訊兩傢,並且還是以國內品牌訂單為主。

4、MEMS 麥克風:歌爾 PK 美國樓氏,中低端玩傢追趕

麥克風是耳機中必不可少的器件之一,以往最為主流的麥克風是駐極體麥克風,不僅體積較小、結構簡單、頻響范圍寬,而且成本也低。

但隨著主動降噪、通話降噪的 TWS 耳機逐漸盛行,MEMS 麥克風開始受到廠商的關註。相比駐極體麥克風,MEMS 麥克風具有體積小、工藝效率高、穩定性好、低功耗和高信噪比等特點。

據市場調研機構麥姆斯咨詢數據,在 2019 年全球 MEMS 麥克風市場中,前六大廠商分別為樓氏電子、歌爾股份、瑞聲科技、意法半導體、敏芯股份、共達電聲,共計市場份額超 85%。

其中,歌爾股份、瑞聲科技、敏芯股份、共達電聲四傢中國廠商市場占比為 48%,將近整體市場的半壁江山。

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的客戶包括蘋果、三星等,以高端市場為主,並與美國樓氏電子展開持續競爭;敏芯股份和共達電聲更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客戶包括索尼、小米、百度、摩托羅拉等。

不過除瞭敏芯股份外,國內如歌爾聲學等一些廠商並沒有成熟的 MEMS 傳感器自主設計能力,更多是直接向英飛凌采購 MEMS 傳感器,加工制造成 MEMS 麥克風產品後再對外出售。

5、傳感器:高端市場仍以國外巨頭方案為主流

在使用 TWS 耳機過程中,用戶的每一次佩戴、敲擊、觸摸和按鍵等交互,都會涉及到傳感器。因此,傳感器也是 TWS 耳機中技術復雜的存在,並且對靈敏度和準確度要求很高。

目前,市場上的傳感器解決方案包括壓力傳感器、(紅外)接近傳感器、加速傳感器、骨振動傳感器等。

整體來看,佈局各類傳感器方案的廠商包括意法半導體、ams、歌爾聲學、捷騰光電、紐迪瑞科技、芯海科技、匯頂科技等。

意法半導體是傳感器領域中最重要的供應商之一,其產品涉及光學傳感器、語音加速度傳感器等,可實現降噪、交互和語音控制等功能,包括蘋果、亞馬遜、小米、榮耀、vivo、出門問問等品牌的高端 TWS 耳機均采用意法半導體的傳感器方案。

在入耳檢測、觸控傳感器方面,我國則有匯頂科技、芯海科技在這一賽道發力。其中,匯頂科技開發瞭入耳檢測和觸控 2 合 1 方案,能實現自動休眠 / 喚醒、主從切換、音樂自動啟停等功能,客戶覆蓋 OPPO、vivo、一加、百度等廠商。

總地來看,受華為、小米、OPPO 及 vivo 等國產手機廠商,以及漫步者、QCY、萬魔、小鳥等國產音頻廠商的可穿戴設備業務的發展,我國的 TWS 耳機供應鏈逐漸成熟,大部分供應環節基本能通過國產替代實現自給自足。

但也不難發現,像蘋果、索尼、BOSE、B&O 等國外高端品牌背後的核心零部件供應鏈,仍是中國臺灣及海外供應鏈廠商吃下大餅,高通、絡達、VARTA、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等廠商以其成熟的供應鏈能力和技術穩穩地占領高端品牌的頭部市場。

三、TWS 造就 IPO 新風口,多傢芯片 / 傳感器企業密集上市

樂觀的是,盡管我國 TWS 耳機核心零部件廠商的訂單仍以國內品牌為主,國外巨頭訂單甚少,但隨著他們在工藝技術上的不斷研發和精進,已有 JBL、索尼、蘋果、三星等國外品牌將部分訂單轉移到國內。

在巨頭盤桓吃市場大頭的局勢下,我國仍有不少新銳玩傢正想盡辦法蓄力沖鋒。

主控藍牙芯片領域中,恒玄科技是供應鏈熱度最高的玩傢之一。在剛剛過去的 12 月 16 日,其正式登陸科創板,首日開盤股價高漲 141%,報價 391 元 / 股。目前,恒玄科技市值為 447 億人民幣。

成立於 2015 年的恒玄科技,主要佈局藍牙音頻芯片、智能藍牙音頻芯片和 Type-C 音頻芯片三大方向。針對 TWS 耳機市場,恒玄科技已推出 BES200 系列、BES2000 series、BES2300 系列和 BES2300 series 四款藍牙音頻芯片,並已落地華為、哈曼、OPPO、小米、索尼等品牌耳機。

2020 年上半年,恒玄科技的藍牙音頻芯片和智能藍牙音頻芯片共計實現 2.87 億人民幣營收,占總收入 84.87%。

目前,小米長江基金和阿裡均為恒玄科技前十大股東,分別持股 4.66%、3.73%。該公司創始人趙國光持股 13.51%,曾任職於 RFIC Solutions(朗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銳迪科微電子等公司。

在 TWS 耳機供應鏈中,2020 年成功在科創板 IPO 的明星企業還有成立於 2007 年的敏芯股份,目前市值 77.2 億人民幣。

作為科創板 MEMS 第一股,敏芯股份是國內少有具備 MEMS 芯片設計能力、實現 MEMS 傳感器全生產環節國產化的企業,覆蓋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測等各環節。同時,其還能自主設計為 MEMS 傳感器芯片提供信號轉化、處理或驅動功能的 ASIC 芯片。

目前,敏芯股份擁有 MEMS 麥克風、MEMS 壓力傳感器、MEMS 慣性傳感器三大核心產品,主要應用在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傢居、筆記本電腦等各個領域。其中在 2019 年,其 MEMS 麥克風營收約 2.56 億人民幣,占總營收 90.07%。

據 IHS Markit 數據統計,敏芯股份的 MEMS 麥克風出貨量從 2016 年的全球第六名,上升到瞭 2018 年的全球第四名。2020 年 9 月,其 MEMS 傳感器出貨量已達 10 億顆,盡管與樓氏電子、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和歌爾股份等廠商仍存在較大差距,但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除瞭奮力 IPO 外,我國 TWS 耳機供應鏈中的廠商也有一些走上瞭並購的道路,例如匯頂科技。

2020 年 2 月,匯頂科技正式完成對恩智浦半導體語音及音頻業務的收購,將進一步瞄準音頻市場,加大對 D 類音頻放大器、智能觸覺驅動器、語音和音頻軟件方案三方面的投入。

在入耳檢測領域,匯頂科技已推出多通道硬件入耳檢測和觸控 2 合 1 系列,擁有 GH610/611 和 GH612/613 兩款產品,無需在耳機上開孔即可實現入耳檢測,實現耳機主動識別佩戴狀態、協同手機控制音樂播放和電話震鈴等應用。

對恩智浦半導體語音及音頻業務的收購,也意味著匯頂科技將進一步拓寬智能終端和 IoT 產品線,加速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佈局。

四、以快取勝,國產 TWS 產業供應鏈的滲透之路

在與聲加科技創始人兼 CEO 邱鋒海的交流中,他談到,TWS 耳機的核心零部件目前正處於慢慢替代過程,“因為它是一個新興產品,大傢剛開始可以承受一些風險,像成熟的產品就不太敢。”

他談到,針對品牌 TWS 耳機的主控芯片市場,高通在國內市場上的份額並不高,市場反應動作比較慢,它分別面向入門和高端市場推出的 QCC304X 和 QCC514X 藍牙芯片,在國內品牌的落地還不多。

但在國外品牌市場,大多數國外廠商還是選擇高通的方案,對國內品牌並不看好,“尤其是像稍微有點名氣的,例如法國的帝瓦雷、LV(路易威登)等根本不考慮別的,就是高通,並且所有的其餘器件都要配置高通、TI 等知名品牌。”邱鋒海說。

反觀國內,本土企業的市場反應十分迅速,尤其是恒玄科技,“前一年剛在市場上推出什麼都還沒成熟的方案,第二年就將主動降噪控制的硬件加到芯片裡瞭”。

邱鋒海也提到,目前國外廠商 JBL 的一部分產品已開始使用恒玄科技的主控芯片,但總體的國產化率並沒有華為、小米的產品高。

此外,包括小米、OPPO 等廠商,為瞭平衡恒玄的主控芯片在供應鏈中的占比,也會把絡達等臺灣系廠商拉進自己的供應鏈。

再看重要零部件市場,譬如電池,“其實國內品牌基本上都采用國產電池。”邱鋒海提到,低端品牌大多用軟包電池,高端用的紐扣電池;再如功放零部件,有一部分品牌采用瞭 TI(德州儀器)的解決方案,“因為效率高”。

麥克風方面,邱鋒海透露,蘋果 AirPods 的麥克風用瞭英飛凌的 MEMS die(裸片),歌爾也是拿英飛凌的 die 來封裝。

不過,國內的敏芯股份、共達電聲等國產品牌的麥克風 MEMS 產品已被大量使用,“所以現在 TWS 耳機的國產器件在供應鏈占比已經比較大瞭。”邱鋒海說。

“不敢說確切的數字,但據我的感知,國內 TWS 耳機中的國產替代程度大概有 60%~70%,有一些甚至 80% 到 90% 都有可能。”邱鋒海作瞭一個大致的預估。

結語:TWS 成中國電子產業突圍上遊的關鍵一戰 TWS 耳機市場的熱情仍在瘋漲,給早已飽和的傳統耳機市場創造新增長點的同時,也為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多樣化發展提供動力。

在這爆紅的市場背後,我們也看到瞭中國 TWS 耳機行業從核心零部件到 OEM/ODM,再品牌落地的龐大供應鏈體系,以歌爾股份、恒玄科技、億緯鋰能、敏芯股份、匯頂科技等為代表的各環節企業,在逐步實現本土品牌供應鏈國產化替代的同時,面臨的 “出海”搶奪國外巨頭訂單能力不足、核心競爭力不平衡等問題。

總的來看,TWS 耳機市場的爆發也成為瞭中國電子產業沖擊上遊供應鏈,搶占全球供應鏈市場話語權的關鍵一戰。

這場 “對標”蘋果 AirPods 的全球 TWS 耳機競賽仍在持續混戰。未來,中國是否能出現全方位打入高端品牌供應鏈廠商,跑出撼動蘋果地位的 “黑馬”玩傢,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註:文中部分配圖來自我愛音頻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