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創始人到產品風格再到供應鏈體系,一直與 OPPO 存在千絲萬縷關系的一加,在堅持瞭 7 年多的獨立公司運作後,如今算是公開瞭與前者的關系。擁有全新身份後能否繼續推出有創新和差異化的產品?兩個品牌之間未來又會如何發展?所有人關心一加的人都在意起這些問題來。

一加始終離不開 OPPO

一加創始人、CEO 劉作虎在 OPPO 就職期間帶領藍光事業部獲得全球影音愛好者青睞,成功推出 OPPO Find 5、OPPO N1 等產品的故事,早就廣為流傳。而從 2014 年 4 月 23 日那場“金句”頻頻的首款一加手機發佈會開始,一加產品從來都沒有離開 OPPO 的影子。

一加手機 1 和 OPPO Find 7、一加手機 X 和 OPPO A30、一加手機 5 和 OPPO R11...... 從外觀到關鍵硬件規格,這裡列舉的一對對產品都有著極高的相似度。坊間有過許多傳聞,不過無一得到一加或 OPPO 官方確認,我們唯一可以相信的是,雙方研發團隊有過相當深入的交流。

快充技術是另一個關鍵點,最初在一加手機 3 上引入的 DASH 閃充,從 5V4A 低壓大電流技術路線到可以和同時期 OPPO 手機互換的體驗,讓更多的消費者起瞭“疑心”,開始在意起兩個品牌之間的關系。時至今日也隻在 OPPO、一加、Realme 手機之間,才可以兼容彼此的 65W 快充。

從全面屏掀起的屏幕大戰,更讓品牌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明確。近兩年的一加旗艦和 OPPO Find 旗艦,無一不是采用瞭規格相似的曲面 AMOLED 屏幕,120Hz 高刷、LTPO 技術等等都能對得上,而這剛好是其他手機上難尋的獨占賣點,可見其背後的“血緣關系”。

還有操作系統,在一加研發氫 OS / 氧 OS 之前,一加手機 1 就是搭載著 OPPO 為自傢手機定制的 ColorOS 上市的。如今一加 9 系列在國內用上瞭最新的 ColorOS 11,某種程度上算是回歸原點,海外版系統也爆出融入更多 ColorOS 元素,體驗層面也變得更為接近彼此。

對於疑問,一加過去一直解釋為從研發到銷售全都是獨立體系,隻是在供應鏈和生產上與 OPPO 共享部分資源。也正因為雙方在產品層面上有這麼多的共同點,所以當合並消息正式爆出後,所有人的反應是“這一天終於來瞭”,而不是感到意外或不解。

多品牌共用資源,才是行業常態

全球手機市場轉入存量競爭後,一大變化是中小體量廠商逐漸失去瞭自己的生存空間。國際上有輝煌一時的 htc 和 LG 淡出手機業務,國內則有多個知名品牌從一線退下,連錘子科技這樣貢獻過大量創意的廠商也黯然離場。難免有人擔心,目前百萬量級的一加是否也會走向消亡。

從劉作虎的內部信和公開發帖來看,喜愛一加的消費者完全沒必要有類似的擔心。首先一加品牌依舊會存續,隻不過身份變成瞭 OPPO 旗下獨立品牌,其次合並的主要目的也說得很清楚瞭 —— 要整合研發、生產、銷售等資源,幫助一加擴大產品線和品牌影響力。

一加花瞭七年時間才擁有操盤兩三款中高端手機的能力,若想要在 IoT 等熱門品類獲得成就,必須擴充資源。就如劉作虎所言:“目前一加在打造更多產品線、進軍更多產品類別、構建 IoT 生態過程中都需要更強大平臺和資源的支撐,而這些都迫切需要我們做出改變、迎接變化。”

放眼整個手機行業,已經有多傢頭部企業選擇瞭主品牌和子品牌協同出擊,品牌之間大量共享資源的做法,像一加與 OPPO 這樣在過去數年間相對更獨立的做法,其實是這片市場中的“少數派”。而那些先行的廠商,已經在集團化作戰過程中嘗到瞭不少甜頭。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 vivo 和 iQOO,在此之前 vivo 還是一個深耕線下和大眾市場的手機品牌,和追求性能、可玩性的網絡輿論處於“對立面”。內部劃分出獨立團隊操刀品牌的 iQOO,則用凸顯性價比和性能表現的產品風格在市場上撕開瞭口子,成為中國手機市場第七大品牌。

華為和榮耀也是類似的關系,後者最初是華為針對線上市場推出的子品牌,不過隨著華為手機業務影響力不斷擴大,榮耀逐漸定義為瞭除品牌運營外共享華為消費者業務體系,在頂級硬件規格上有區分但整體售價更為便宜的品牌。需求和預算不同的消費者群體,華為都要拿下。

即使是現在引入瞭全新的投資者,在資本關系上和華為斷開成為獨立的新公司之後,榮耀依然留有許多華為手機業務的痕跡。系統體驗、渠道建設、品牌風格等,無一不是熟悉的模樣。在剛剛發佈的榮耀 50 系列手機上,就有推遲發佈的華為 P50 系列的同款“雙戒”造型後攝模組。

如今一加與 OPPO 合並,二者的關系和協同體系很可能會發生類似於以上品牌的轉變,對外獲得不同的消費者擴大影響力,對內則使用同一個研發團隊、銷售渠道、售後體系,降低成本提升商業運作效率。

整合隻為更大的市場

一加成為旗下獨立品牌後,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 OPPO 的“線上市場焦慮”。

在 vivo 推出 iQOO 品牌的同一時期,OPPO 也有推出新的 Reno 系列、Ace 系列手機等一系列舉措,試圖轉變整個品牌風格獲取之前沒能有效觸及的市場。隻不過從結果來看,OPPO 沒能如願。

一加沒有 OPPO 那樣的“歷史包袱”,因此在獨立團隊運作的七年多時間裡,在這些追求差異化、性能表現、獨特體驗,還在線上討論有更大聲量的用戶群體中獲得瞭不少好感。因此,一加對於 OPPO 而言是非常好的補充,把握住瞭此前一直沒能吸引到的用戶。

雖然有聲音表達瞭對合並的擔心,但更多的是在意一加是否會失去特色,諸如有原生風格的氧 OS、允許用戶以超出國產手機品均線的方式自定義手機體驗。一加目前為吸引國內主流用戶群體用上瞭 ColorOS,能否繼續兼顧到這之外的硬核需求,還得看接下來的產品表現。

但就賣出更多手機,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來說,合並對一加和 OPPO 都是好事。OPPO 常年擁有較為穩固的用戶群體,比起擴張更在意破圈,一加在整合資源後上架歡太在線商城、進入 OPPO 線下門店和經銷渠道,顯然能為整個歐加集團創造接觸更多消費者的機會。

無論一加還是另一個同胞兄弟 realme,都嘗試過在品牌早期獨立於 OPPO 品牌和集團資源去建設售後體系。可能的確在體驗和品質上劃分出瞭區別,但在大多數消費者看來,進入省市較少、數量不多的售後點設置都會直接影響購機決策,畢竟售後是平均兩年多用機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在宣佈與 OPPO 共用售後體系後,不隻是整個歐加集團內部省去瞭拓展重復售後資源的投入,兩個品牌的售後相關輿論也出現瞭 180° 大轉彎。“售後難找”和“售後體驗不佳”都不再是討論重點,極客和硬核用戶之外的普通消費者有更多的信心選擇這些產品瞭。

結語

在過去的日子裡,一加給手機市場帶來瞭高性價比的類原生Android體驗、更高性能和更高自由度的兼得,成為中國品牌在海外獲得認可的經典案例,還順便開啟瞭高刷新率屏幕普及的大幕。不過就像劉作虎的發言那樣,存活下去並進入更大市場,就必須擁有與之對應的力量。

這樣的轉折可以說是必然,隻不過剛好發生在瞭 2021 年,而接下來的路,要一加和 OPPO 一起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