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項研究專註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核輻射導致的基因變異,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研究人員們尋找到瞭當年負責清理現場的工人,或是居住在事故地點附近的居民(可能攝入含有核污染的食物),對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做瞭全基因組的分析,尋找基因變異的影子。

本研究裡,他們所尋找的是一種叫做“新生突變”(de novo mutation)的基因變異。這是一種出現在精子或者卵子中的基因變異,不存在於父母其他的細胞之中,卻可以傳遞給後代。

研究調查瞭130名出生於切爾諾貝利事件之後的人,其中有人在事件的46周後出生,有人在事件的15年後出生,有著廣泛的范圍。分析表明,與普通人群相比,他們體內的“新生突變”數量並沒有明顯變多。也就是說,該事件產生的電離輻射對下一代的健康影響微乎其微。

1996年時,切爾諾貝利附近的輻射劑量(圖片來源:CIA Factbook, Sting (vectorisation), MTruch (English translation), Makeemlighter (English translation), CC BY-SA 2.5 <https>, via Wikimedia Commons)

1996年時,切爾諾貝利附近的輻射劑量(圖片來源:CIA Factbook, Sting (vectorisation), MTruch (English translation), Makeemlighter (English translation), CC BY-SA 2.5 , via Wikimedia Commons)

“我們的這些結果可以讓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時,居住在福島的人安心。日本的已知輻射劑量低於切爾諾貝利事件的輻射劑量。” 本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Stephen J。 Chanock教授說道。

第二項研究中,科學傢們則關註另一個問題——電離輻射對甲狀腺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因為在切爾諾貝利事件之後,人們已經確鑿觀測到這種癌癥的風險有所上升。為此,研究人員們分析瞭359名曾暴露在輻射下的人的甲狀腺癌基因組。他們當時要麼還是兒童,要麼還在母親的腹中尚未出生。此外,研究人員還找瞭81名沒有暴露在輻射下的個體,將他們的甲狀腺癌基因組作為對照。

具體來看,研究人員們分析瞭這些腫瘤裡的致癌基因變異。和過去的報道一樣,無論是輻射暴露組,還是對照組,許多調控細胞生長的基因都發生瞭變異。

但兩組的基因變異類型卻有明顯不同。小時候暴露在輻射下的人,關鍵基因更多出現“融合變異”。研究人員們說,這可能因為電離輻射帶有的能量,打斷瞭DNA雙鏈。當DNA雙鏈重新修復時,可能將錯誤的片段連接進來,產生變異。相反,對於那些沒有暴露在輻射下的個體,他們更多出現的是點突變。

不同劑量下,甲狀腺腫瘤中帶有的突變類型

不同劑量下,甲狀腺腫瘤中帶有的突變類型

而且研究人員們也觀察到,暴露於輻射時兒童的年紀越小,DNA雙鏈斷裂與輻射暴露之間的關聯就越強。這也表明DNA雙鏈斷裂可能是暴露於輻射後,最早出現的基因變異之一。這對輻射誘導的癌癥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該研究令人興奮的一點在於,我們有機會將腫瘤的基因組特征與輻射劑量進行關聯,這正是可能導致癌癥的潛在風險因子。”本研究的負責人之一Lindsay M。 Morton博士說道。

35年前,切爾諾貝利事件影響到瞭周邊數百萬人的生活。利用當今的測序技術所進行的研究,能為我們提供輻射與癌癥的新知識,從而瞭解核電站事故可能帶來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