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知乎上可以用一種輕松、平等的方式接觸到各類的專業知識,就像是把高深難懂的內核包上一層糖漿讓你吃下去。”

一款社區產品的氣質,往往繼承瞭創始人身上的某些基因,某些底層的想法。如何理解知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裡有知乎創始人周源的十個思考。

創辦知乎的靈感是什麼?

知乎是 2011 年 1 月正式上線的,但這款產品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 2007 年。這一年,蘋果發佈瞭 iPhone。當時還在《環球企業傢》做總編助理的張亮,如今也是知乎的聯合創始人,發起瞭一個群體博客 apple4us。

這裡聚集瞭一群對蘋果感興趣但背景卻各不相同的人,每天討論關於蘋果的各種問題。當時的狀態是,每個人隻能給出其中一部分問題的答案,但把這些答案串聯起來,它就成瞭一個全新的內容。

周源也在這個群組裡。他回憶說,這個東西可能是個產品邏輯,隻不過當時大傢都在工作,這個事情就沒實質性下文,但它有點像一顆種子,種下瞭。直到 2010 年 8 月,經歷瞭從記者到創業者轉型,又第一次創業失敗的周源,從西藏旅行回來後才有所行動。

當時,Facebook 前 CTO 做出瞭一款名叫 Quora 的產品,有很多矽谷科技創業者都在裡面分享。周源去找張亮吃飯,聊到 Quora,一下就把這個產品和 apple4.us 的聯結想通瞭,於是決定做知乎。

知乎上市敲鐘現場|知乎

知乎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apple4.us 的組成要素有三點,一個生發好話題的通訊組(郵件列表),一個有更新推送的內容發佈平臺(博客),一群有各自專業知識和經驗並樂於分享的人。

可以看到,之後,周源關於知乎產品的定位、業務的拓展、甚至是公司的使命,都是由這三點生發出來的。

周源常提到一個觀點,“一個人大腦中從未分享過的知識、經驗、見解和判斷力,總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東西。”這些內容被系統化、組織化後,就會變成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是互聯網信息海洋中的稀缺品。

於是,知乎提供瞭一個產生、分享和傳播知識的工具,鼓勵每個人都來分享知識,將每個人的知識都聚集起來,並為人人所用。

後來,在上線十年的時間裡,知乎做瞭社區、搜索、知識付費等各種業務嘗試,實際都是圍繞知識創造延展的。

知乎生產內容的核心機制是什麼?

人們每天都在交換大量信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則是靠互相提問延續下去的,問答成瞭人們加深彼此連接最基本的方式。

在周源看來,傳統線下問答相對低效,比如你不一定能問到對的人,你們的對話也可能沒法留存下來給後人分享,於是知乎將問答線上化,成為它生產內容的核心機制。

知乎上,由一個好問題生發出來的內容,可能是三年前發佈的,但是今天你還是會覺得它對你有幫助,周源說,這使得知乎成為瞭一個積累型的產品,是一種沉淀性內容。

知乎如何構建社區?

關於知乎社區的思考,周源經常提到一本書——《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這本書從街道街區多樣性的角度,剖析瞭一個城市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這給瞭周源很多啟發。他也會把知乎這樣的社區看作是一個城市。讓城市變得繁榮的原因,是為居民創造更多可能性,可能性多出來以後,就可以逐漸地網絡化。

在周源眼中,知乎有兩種不同的價值網絡。一個是內容網絡,“我們處於信息鏈的上遊,每天知乎上產生的新東西,都會進入到中國互聯網的下遊。”

還有一個是用戶網絡,“比如知乎作為平臺,為用戶雙方提供工具,建立信用體系,匹配機制,之後提供知識售賣,這是連接消費端的過程。”

內容網和用戶網的交疊,以及在各種知識連接之下產生的可能性,是知乎發展的基礎。在周源看來,知乎社區要持續繁榮,首先不是著急招商引資,而是把最底層的基礎設施做好,這樣用戶才會對這個社區有安全感。

從封閉到開放,知乎是如何思考的?

是做屬於一小部分人的產品,還是服務大部分人的產品,這是知乎十年發展歷程裡一個極為重要的命題。

2011 年正式上線後,知乎持續瞭近兩年的邀請制內測,積累瞭 40 萬用戶。走到這個節點,周源感覺到,知乎的狀態有點像是人口基數停止增長的城市,人們討論的話題開始逐漸收斂,逐漸缺乏足夠的多樣性。

這時的知乎需要一次改變。2012 年國慶,知乎團隊一直在討論幾個問題,怎麼能讓新用戶以更快速度增長?怎麼將知乎的價值推廣到更大眾的用戶群?什麼樣的產品形態能對外全面開放?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知乎應該全面開放,但前提是必須要提供更簡單易用的產品。簡單易用背後,是降低用戶生產、獲得目標信息的成本,目的是在更廣譜的人群中吸引那些穩定的、高價值的用戶。

最終,團隊制定瞭一套“知乎 2.0”的計劃,核心就是“工具+社區化+開放”。2013 年 4 月 1 日知乎正式開放,一年後用戶從 40 萬增長到 400 萬。周源形容,這讓知乎真正從一個小鎮變成瞭一個大城市。

知乎究竟怎麼賺錢?

社區的開放,社區想要實現更大的商業化變現,都可能帶來社區內容“水化”的風險。在周源看來,不做破壞良性討論、內容質量和社區信任的事,是知乎產品迭代、商業化實踐的大前提。

廣告、知識付費、社區電商等等都被納入瞭知乎的商業化體系。過去幾年,知乎嘗試瞭知乎 Live、知乎書店,也試水過男性種草社區“CHAO”,推出瞭會員付費體系“鹽選會員”。

在這些商業化嘗試背後,周源曾提出過一個更大的思路。他說,這些年知識扮演的角色發生瞭很多變化。2005 年,知識像媒體,最強勢的媒介是門戶。2010 年到 2016 年,社交網絡崛起,內容開始變成介質,你可以通過內容的方式去認識一個人。

如今,知識從媒介和介質演化成為瞭一種商品,下一步也可以變成一種服務。由此,知乎商業化變現的模式也從單一知識付費的商業化慢慢跳脫,開始整合站內生態資源,走向平臺服務變現的邏輯。

周源參加極客公園 2019 年 Rebuild 科技商業峰會|極客公園

知乎如何看待行業競爭?

知乎十年經歷過不少商業競爭。比如,知識付費在 2016 年前後突然成為風口,在行、分答等產品問世與知乎的相關業務分庭抗禮。還有 2017 年,字節跳動推出的悟空問答也曾與知乎有一段“挖角 300 位大 V”的插曲。

在極客公園 2019 年 Rebuild 科技商業峰會上,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和周源曾聊到這些競爭。在周源看來,關鍵得看這些新產品出來解決瞭什麼問題。“如果它解決的問題,給用戶創造出的價值跟知乎做的是同一件事情,那就非常同質化。如果不是一回事,那就跟知乎的關系不大”。

周源說,“社區本身提供瞭用戶溝通交流的場所,並不是把它當成用戶產生內容的工具。如果你要通過這種方式讓用戶產生更多內容,再去帶來更多流量的話,我覺得用戶可能是不會買單的。”

外界常常形容知乎是一傢慢公司。周源並不認同,“今天的互聯網競爭非常激烈,競爭是沒有太多邊界的。所以,更快速地構建競爭力、產品力、創新力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層面上,我們是要走得更快的公司。”

知乎如何選擇投資人?

知乎在十年過程中一共經歷瞭 8 輪融資。2019 年 8 月,知乎完成 4.34 億美元 F 輪,這是知乎單筆融資額度最大的輪次。騰訊、百度、快手、搜狗都入股瞭知乎。

如何挑選投資人?周源有明確的標準。在他看來,核心還是找隊友,“一般不建議剛認識的投資人投資我們,擔心他可能會判斷比較局部。剛認識的投資人,都會建議他往後再看一看。”知乎要找的投資夥伴得看重長期價值。

比如從 2015 年開始,今日資本的徐新就和知乎團隊接觸瞭。2016 年底,知乎開始準備新一輪融資,當時連 PPT 都還沒開始做,徐新的回應卻是:“沒關系,我們已經研究你們好久瞭。”

選擇上市的目的也是如此。周源曾經說:“上市意味著公開公司,變成一個更社會化的公司,你要用更多的方式去貼補你的資源,是一個起點。”

知乎未來的挑戰是什麼?

互聯網內容正在經歷由圖文向視頻化的躍遷。在這個進程中,當下外界普遍知乎的挑戰是如何適配視頻化信息的傳播,實現更完善的富媒介形態。這固然是知乎在產品層面需要去迭代的地方。然而,周源此前就曾總結過對於知乎而言,更加底層的三個挑戰。

一是要提升用戶的體驗,用戶量和內容量的增加也帶來瞭更多的社區沖突,需要知乎的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身處用戶的場景去思考,改善評論系統和更好的信息區隔。二是改進信息流系統,保證優質內容的高效呈現;三是改進知乎的公共編輯系統,讓用戶可以完全來自治管理社區。

周源說:“更多的用戶也意味更高的要求,知乎未來是否可以做到簡單、高效?是否能吸引到足夠多的居民在這顆小星球上安傢?這一切都充滿瞭挑戰。”

上線十年,知乎終於在紐交所成功上市。其發行價報 9.5 美元 / 股,盤中一度跌至 6.81 美元,最終以 8.5 美元收盤,跌幅為 10.53%。圍繞知識創造,講好一個資本故事,對知乎而言,或許同樣道阻且長。

知乎最完美的狀態是怎樣的?

“你們心中的知乎最完美的狀態是怎樣的?”這是十年前,周源在知乎上回答過的一個問題。知乎上市敲鐘當晚,周源找到瞭他十年前寫下的答案。

他這麼寫:“知乎的成長就好比是一顆樹的成長。一顆真實的樹,是從一顆幼苗開始就和周圍的環境一起成長,樹根和泥土長在瞭一起。而一顆樹的改變,其實並不是它某一次的開花結果,而是生長的全部過程,它給予周圍綠蔭,讓小朋友可以蕩秋千,讓鳥兒可以做窩。我希望知乎可以自然生長成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

在上市這樣一個頗具節點意義的時刻,周源覺得,雖然這個答案很文藝,但卻很真實,因為十年走過以後,知乎就是從一顆種子成長為一棵樹,就是從一條小溪匯聚成一條河。這讓周源想到瞭一句話——“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責任編輯:靖宇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