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Clubhouse是什麼?為什麼那麼火爆?它會是社交產品的革命性產品嗎?
Clubhouse有多火
Clubhouse 是一個典型的贏在起跑線的產品。
從去年4月誕生之初,它就被VC 和名人熱捧。
在還沒有正式上架Appstore ,內測用戶才5000人的時候,Clubhouse 就已經估值1億美元瞭。
當時為瞭競購,美國兩大重量級VC,Benchmark 和A16Z 還大打出手,最終A16Z 以更高的價格成功投瞭A輪。
Clubhouse 的一些早期用戶一度十分沉迷,每天使用時長達到8-12小時,正常社交產品1個用戶大概值100美元,而Clubhouse 1個用戶價值20000美元。
看好Clubhouse 的人稱其為“音頻Twitter”,是“自instagram 之後又一個讓人興奮的社交產品”。
不過,國內當下的這波Clubhouse 熱,大概是因為它完成瞭新一輪的融資,估值已經達到瞭10億美元,成為又一個獨角獸,而且已經在德國、日本等地登上瞭AppStore 總排行榜第一。
而這一切,發生在Clubhouse 還沒有放開註冊,依然采用邀請制,用戶規模僅有100萬的情況之下,怎能不讓人興奮?
Clubhouse是什麼
簡單來說,Clubhouse 是一個純語音的聊天室。
聽到這話不少人可能要笑瞭,語音聊天室不是十幾年前的產品瞭嗎?
但是,Clubhouse 有所不同,簡單來說就是更高的語音質量、更簡約的設計,以及更加平權化的方式。
在Clubhouse ,每個人都可以創建一個Room,類型可以是公開(Open)的,也可以是社交(Social,隻限關註的人)和私密(Closed,隻限相互關註的人)的。
在Room中,由嘉賓(Speaker)發言,房間裡的其他聽眾(audience)旁聽,聽眾如果想要發言,可以舉手(hands up)申請成為嘉賓,之後提問或發言。
角色可以轉換,比如管理員可以提拔嘉賓為管理員共同管理,也可以邀請聽眾成為嘉賓,但同時管理員和嘉賓也可以把自己降為普通聽眾,甚至直接悄悄離開房間。
所以,可以將Clubhouse 理解為一個直播的播客,或者語音化的直播,但加入瞭平權的因素。
Clubhouse為什麼能火
Clubhouse 成為社交新寵有很多因素。
從產品角度講
Clubhouse 在產品設計上保持瞭最大的克制,隻能語音、隻能邀請、語音不能保存等等。
這樣就極大地減輕瞭用戶的負擔,無論是心理上還是行為上。
正如A16Z 的合夥人Andrew Chen 所說:
在一個典型地迫使你花幾個小時盯著屏幕的社交媒體環境中,Clubhouse 讓你在聽的時候可以處理其他事,比如散步、疊衣服甚至健身。
Clubhouse 簡約但卻不簡單,它采用的是基於聲網 Agora的實時音頻技術,而且沒有用 CDN 分發,這意味著非常高的成本,但也提供瞭很高質量的通話質量。
我聽瞭幾個小時,即使是在國內都清晰而流暢,雖然大多數時候並沒有聽懂內容。
從社會角度講
Clubhouse 出現的時機恰到好處。
疫情之下,人們不能聚會、不能參加活動。但人是社交動物,智人戰勝尼安德特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八卦和社交,疫情並沒有讓這種需求減退。
Clubhouse 令人眼花繚亂的現場播客式對話和討論很好的模擬瞭現實生活中的互動,自然受到追捧。
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AirPods 等無線耳機的普及,給這種實時收聽和對話帶來瞭技術上的可能,要不然,舉著手機到處跑,長時間的收聽和互動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堅持,語音效果也達不到近乎現實生活的標準。
從運營角度講
高質量的種子用戶給Clubhouse 帶來瞭名聲、帶來瞭投資,更帶來瞭圈子吸引力。
Clubhouse 的兩位創始人 Paul Davison 和 Rohan Seth 曾供職於谷歌等大公司,擁有豐厚的人脈資源,帶來的種子用戶本身就自帶超強吸引力。
像矽谷鋼鐵俠 Elon Musk 擔任嘉賓的房間,今天下午直接就爆瞭,在人將近5.8K時就進不去瞭,有人拉瞭個“直播群的直播群”,但隨即也滿瞭。
這種矽谷大佬和社會明星作為種子用戶的帶動效應可想而知。
Clubhouse 一直堅持邀請制,有人批評這是饑餓營銷,我倒是覺得這種邀請保證瞭討論的質量和圈層的精英屬性,有點像早期的知乎。
而且,這種圈層不但讓能擠進去的用戶自豪,還給其他用戶制造瞭一種FOMO(fear of missing out)效應,讓他們更想加入,以免錯過精華內容。
簡言之,就是充分利用瞭名人明星和圈子的力量。
Clubhouse 前景如何
關於Clubhouse 的前景分歧很大,極度看好和極度看衰的都大有人在。
批評Clubhouse 的聲音有這麼幾種:
1.它隻是疫情之下的一個特殊產物
2.它隻是資本扶持下的一個現象級產品
3.精英屬性難以破圈做大
4.不做限制容易產生語言暴力和法律問題
但在我看來,Clubhouse 還是大有可為。
比如,我發現一個Room,裡面一個中國女孩子在教一幫老外學中文,TA們一句一句跟讀,學得極為認真,課堂氛圍也非常好,這就是典型的在線教育場景。
事實上,Clubhouse的盈利模式也很多元。
比如,Clubhouse 宣佈未來幾個月將測試讓用戶給內容創作者打錢的功能,包括打賞、門票、訂閱等。它還推出一個名叫“Creator Grant Program“的內容創作者計劃,鼓勵精英用戶和KOL在Clubhouse 上貢獻內容。
目前,有音樂人在Clubhouse 上舉辦音樂會,有喜劇演員在上面表演standup,在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那陣子,還有不少高質量的法律Room出現在Clubhouse。
垂直多樣的話題不僅能拓展Clubhouse 的圈層屬性,更能帶來更多的盈利模式和想象空間。
復制一個Clubhouse
復制一個Clubhouse 如何?
Twitter就在做這樣的嘗試,近期推出的一項名為”Spaces“的新功能,支持多人現場音頻交流並討論或辯論話題。
盡管其產品負責人表示公司需要“支持其他形式”,而不是復制一傢有趣的創業公司在做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但明眼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但是,復制Clubhouse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前文所說,Clubhouse 占據瞭天時、地利、人和的諸多優勢,在很多方面不能復刻。
大公司的產品本身有瞭自己的用戶屬性,而小的創業公司又很難擁有這樣華麗的種子用戶和豪華的VC。
因為內容的不加審查,Clubhouse 進入中國或者復刻一個中國版就更加困難。
雖然不能照搬,但Clubhouse 還是很值得借鑒。
Clubhouse和Hopin以及Zoom 在本質上屬於同類產品,即線上實時交流,這些產品的核心技術是 RTC(Real-time Communication)。
我是學通信出身的,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就講通信的終極目標是5W(whoever、wherever、whenever、whomever、whatever),即任何人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與任何人進行任何形式的通信。
互聯網的通訊媒介從文字、圖片到視頻,一直在進步,目前的微信和QQ雖說是即時通訊工具,但實際上還是發信息—回信息的異步溝通模式,上述三個產品雖然側重點不同,有的偏會議、有的偏行業交流、有的偏Party,但都在音頻方面模擬瞭一個近乎真實的溝通場景。
相信隨著5G、VR/AR 等技術的發展,RTC 時代終將全面來臨,雖說視頻化看上去才像是最終形態,但音頻化的 RTC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還是有著廣泛的需求。
Clubhouse 能發展成什麼規模現在還不好說,但它代表的這波互聯網 RTC 產品浪潮,值得關註。
本文作者:望月,來源:望月的博客,原文標題:《一碼難求,估值10億美元的Clubhouse能開辟社交新時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