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信心:滯銷紫薯變“網紅”,每公斤多賺5

2020年12月,李紅妹傢晚種的紫薯終於成熟。她說,陸陸續續來瞭一些收購的商人,一公斤有人給8毛,有人給1元,也有些看瞭就沒出價。徐志遠到地裡看瞭,給瞭最高的價格:目前是紫薯落潮期,大多地方都沒貨瞭,這時上線美團優選,供不應求,在地裡給到農戶的價格是每公斤1.3元左右。

(圖為李紅妹在地裡挖紫薯。)

建水紫薯皮薄肉厚、粉甜香糯,富含豐富的花青素、膳食纖維、維生素等,作為粗糧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深受城市居民厚愛。但令人驚訝的是,在建水多年銷售渠道中,卻主要以染料和飼料原材料為主。

李紅妹是建水縣青龍鎮白尼伍村村民。日前恰逢李紅妹傢18畝紫薯開挖,記者一大早從建水縣城驅車前往,盡管隻有五六十公裡的路程,但由於路窄、彎道大、村莊多以及路面坑窪等,花費瞭兩個小時多才到地裡。據徐志遠介紹說,由於交通閉塞以及紫薯自身附加值不高,很多人不願意前來收購,這也是當地紫薯一直不好賣的原因。

還好,社區電商很大程度上扭轉瞭這樣的頹勢。去年下半年,美團優選正式啟動“農鮮直采”計劃,通過加大源頭直采量、簡化供應鏈等方式,推動優質農產品上行。去年12月,雲南省駐京辦與美團優選簽訂合作協議,將依托美團優選“農鮮直采”計劃推動更多雲南特色農產品“出滇”,助力農民增收、鄉村振興。

美團優選雲南團隊瞭解到當地情況後,迅速組織專人前去調研。很快,當地紫薯就實現瞭從田間地頭直達城市餐桌。據悉,通過美團優選已經賣出一兩千畝地的建水紫薯,消費者也對它頗為青睞,最多時一天能賣出10餘噸。目前建水紫薯主要發往昆明等省內城市,下個采挖季將拓展周邊省份市場。

李紅妹還告訴記者,給社區電商渠道的紫薯都是精選過的,美團優選等在品質管控方面管理非常嚴格,單個果大小在150-400g之間,不能帶蟲眼不能有端頭。餘下的,再分級賣作染料和飼料原材料。“不像以前那樣,好的賴的都是一個價,現在精品價格上來瞭,我們的收入也就增加瞭。”她說。

轉型:95後電商小夥紮根田間地頭,70後養殖戶擁抱社區電商

如何賣出更多建水紫薯,是1998年出生的徐志遠一直思索的問題。出生在建水縣青龍鎮的他,兩三年前在當地做起瞭電商。在天貓、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上,他經營著紫薯等當地農特產“一件代發”的生意。

(圖為袁軍(中)和徐志遠(右一)在紫薯地裡調研。)

由於當地像他一樣的電商走量十分有限,經常出現農產品滯銷的情況。“在九、十月份時,滯銷情況更為嚴重。”由於徐志遠傢有很多親戚傢也種有紫薯,他開始著急,一邊到田間地頭瞭解紫薯品質,一邊前往開遠等地尋找收購商。在那趟旅途中,98年的徐志遠和70後養殖專業戶袁軍一拍即合。

袁軍是紅河州華農融合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公司前期以養殖業為主,近些年來也開始轉型整合資源,做紅河州一些農產品的供應鏈建設。2020年,受疫情影響大量農產品滯銷,也讓他們越來越意識到,探索高效產銷對接的新電商之路,意義重大。

“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轉型,從農民手裡收購後當地就就進行分級、分揀、品控、加工,直接運輸到城市社區,大大簡化供應鏈,能實打實地讓農民增收。”袁軍說,社區電商這種新業態帶來瞭新希望,因為它們流量大、流通效率高、銷路寬,容易實現規模化增長。目前公司供給社區電商的農特產單品多達50餘個,建水紫薯是其中很好的案例。

信心:訂單農業初顯成效,“多種個三五畝”

(圖為建水紫薯通過美團優選“農鮮直采”專車迅速從原產地抵達城市社區。)

記者瞭解到,加上打包費、運輸費,每公斤成本升至兩三塊,通過社區電商的銷售價格是每公斤3-4塊,次日便可以送到消費者手中。而通過傳統的層層批發商,市場批發價每公斤3塊錢左右,再到消費者手中流通成本都不止3塊錢,再加上損耗等,賣傢沒個6元就要面臨著大虧。

“大大簡化供應鏈、少瞭不少上車、下車費,能讓消費者買到便宜又優質的農產品,這是社區電商渠道明顯的優勢。”袁軍說,“對農民來說,一方面是拓展銷售渠道、賣的多瞭農民自然能增收;二是跟以往比,農民種植更有信心、更有盼頭。以前銷路不穩定,經常會爛在地裡,或直接賤賣到批發市場。農民辛苦一年沒賺到辛苦錢,更不敢擴大規模。”

“紫薯不愁賣,還能賣出更好的價錢,這個年能過得好嘞!”采挖的間隙,李紅妹多次露出爽朗的笑容。“明年我們打算多種個三五畝紫薯!”她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