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的研究員Matthew Wooller在一份聲明中解釋說:“它是否是一個季節性遷徙者並不明確,但它覆蓋瞭一些值得註意的方面。它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間點訪問瞭阿拉斯加的許多地方,當你考慮到該地區有多大時,這是很驚人的。”
Wooller領導的團隊利用化學同位素數據繪制瞭一隻生活在17000多年前的長毛猛獁象的生命之旅。有關這些發現的論文是本周《科學》雜志的封面故事。
這組國際研究人員分析瞭這隻雄性猛獁象的獠牙中鍶和氧元素的同位素特征,然後將這些數據與通過分析阿拉斯加各地小型嚙齒動物的牙齒而繪制的阿拉斯加同位素變化圖進行交叉對比。
阿拉斯加大學北方博物館館長、古生物學傢帕特-德魯肯米勒說:“從它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它們死亡的那一天,它們都有‘一本日記’,寫在它們的獠牙上。大自然通常不會提供如此方便和終身的個人生活記錄。”
古老的牙齒記錄顯示,這頭猛獁象活瞭28歲,在這段時間裡,它覆蓋瞭足夠多的阿拉斯加苔原、泰加林和山脈,幾乎繞地球兩圈。不過,這隻毛茸茸的傢夥的旅程並不輕松。分析顯示,在15歲左右出現瞭一個突然的轉變,這可能意味著猛獁象被它的象群所排斥,這在當代大象身上經常發生。後來,在該動物生命的最後一個冬天,氮同位素的飆升表明它可能因饑餓死亡,它的遺骸最終在佈魯克斯山脈上方被找到。
這一命運對整個物種來說是一個悲哀的預兆。這頭猛獁象與漫遊在阿拉斯加大陸的最後一個群體有關,可能隻被北部島嶼上的幾個小群體所超越。
這項研究對北極熊等北方現存的物種的研究也有意義,因為隨著北極地區首當其沖的全球變暖,它們的傳統活動范圍正在縮小。
Wooller說:“北極現在看到瞭很多變化,我們可以用過去的經驗來觀察今天和未來的物種可能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