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項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新研究模擬瞭2.5萬個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場景,目的是看看到本世紀20年代中後期,地球上的儀器可能會探測到多少個。

Black-Hole-Devours-Neutron-Star.jpg

研究人員發現,等到2030年,地球上的儀器獎可以探測到多達3000次由這樣碰撞造成的時空漣漪,在約100次這樣的碰撞中,望遠鏡還能觀測到伴隨的光爆炸。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數據足以提供一種全新的、完全獨立的宇宙膨脹率測量方法,其精確性和可靠性足以證實或否定新物理學的必要性。

該論文的論文主要作者、來自倫敦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的Stephen Feeney博士(指出:“中子星是一顆死星,是由一顆非常大的恒星爆炸後坍縮產生,它的密度令人難以置信--雖然通常情況下直徑為10英裡,但質量是我們太陽的兩倍。”它跟黑洞的碰撞是災難性的事件,會造成時空波動即引力波,我們現在可以在地球上通過LIGO和Virgo等天文臺探測到引力波。

“我們還沒有探測到這些碰撞產生的光。但探測引力波設備靈敏度的提高加上印度和日本的新探測器將使得我們能探測到的此類事件的數量出現巨大飛躍。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激動,其應該會為天體物理學開辟一個新時代,”Feeney說道。

為瞭計算出宇宙的膨脹率即所謂的哈勃常數,天體物理學傢需要知道天體跟地球的距離以及它們遠離地球的速度。分析引力波可以告訴我們碰撞的距離,這一切隻需要確定速度即可。

要知道發生碰撞的星系離開我們的速度需要觀察光的“紅移”--也就是說,一個光源產生的光的波長是如何被它的運動拉伸的。伴隨這些碰撞而來的光爆炸將幫助我們精確定位碰撞發生的星系,從而使得研究人員能結合測量該星系的距離和紅移。

Feeney博士指出:“這些災難性事件的計算機模型還不完整,這項研究應該為改進它們提供額外的動力。如果我們的假設是正確的,那麼許多這樣的碰撞將不會產生我們可以探測到的爆炸--黑洞將吞噬恒星而不會留下任何痕跡。但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較小的黑洞可能會在吞噬中子星之前先將其撕裂,其可能會在洞外留下釋放電磁輻射的物質。”

合著者Hiranya Peiris教授則表示:“關於哈勃常數的分歧是宇宙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除瞭幫助我們解開這個謎題,這些災難性事件的時空漣漪還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宇宙的新窗口。在未來的十年裡,我們可以期待許多激動人心的發現。”

引力波在美國的兩個天文臺(LIGO實驗室)、意大利的一個天文臺(Virgo)、日本的一個天文臺(KAGRA)被觀測到。現在,第五個該類型天文臺--LIGO-India正在建設中。

我們目前對宇宙膨脹的兩個最佳估計是67公裡每秒每百萬秒差距(326萬光年)和74公裡美秒每百萬秒差距。第一個來自於對宇宙微波背景的分析--由大爆炸留下的輻射,而第二個來自於比較跟地球不同距離的恒星--尤其是造父變星以及被稱為Ia型超新星的爆炸恒星。

Feeney博士解釋稱:“由於微波背景測量需要一個完整的宇宙理論,而恒星法不需要,這一分歧提供瞭超越我們目前理解的新物理的誘人證據。然,在我們做出這樣的斷言之前,我們需要通過完全獨立的觀察來證實這個分歧--我們相信黑洞和中子星的碰撞可以提供這些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