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農村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現象愈發嚴重,有的孩子甚至借上網課、做作業之名欺騙傢長,以達到長時間占用手機的目的。不少農村傢長由於缺乏防沉迷意識和手段眼看著自傢孩子被“網”住而無計可施。
1
一位農村傢長的自白:不出事就好
“現在的孩子們,在傢基本下瞭飯桌就躲進房間玩手機。”許先生感覺一到節假日,附近的孩子都在玩手機。他無奈地表示,如今他的底線是“不出事就好”。
許先生是中部某省份的一名農村傢長,大兒子已經成年,12歲的小兒子正讀六年級。在許先生提供的視頻中,半月談記者看到,兄弟兩一人一個角落對著書桌玩手機,哥哥在刷短視頻,弟弟在玩“和平精英”。
許先生口中的“出事”指的是弟弟。2019年的國慶假期,弟弟用媽媽的手機玩瞭幾天遊戲充值10000多元。“他媽媽手機是綁定瞭銀行卡的,充值不用密碼,原本卡裡有13000多元,最後隻剩下2000元。”許先生說,他們發現孩子充值的事情已經是次年春節,最終和騰訊客服申訴後追回7000多元。
許先生告訴半月談記者,經過客服查詢,小兒子當時用媽媽的微信賬號玩瞭包括王者榮耀在內的多款遊戲,現在涉事賬號已經被封號處理。“他媽媽手機也不敢再綁定銀行卡瞭,小孩子對卡裡的數字沒概念,覺得不是錢。”許先生說,鎮上有兩個朋友的孩子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半月談記者詢問弟弟的遊戲賬號是誰的,許先生回答說“是哥哥給的”。“現在小孩比我們還懂這些,弄個賬號根本不是問題,我們也沒法知道他有多少個賬號。”許先生註意到,封號事件之後,小兒子還曾經用QQ賬號登錄過王者榮耀。
2
傢長折戟手機爭奪戰
“拿到手機是第一回合,長時間占有手機是第二回合,不被發現玩遊戲是第三回合。現在傢裡基本都有舊的智能手機和WiFi,傢長幾乎完敗。”傢長陳女士給半月談記者講述瞭自傢“熊孩子”兩件讓她哭笑不得的事。
一次,她發現孩子在假期偷偷把傢裡淘汰下來的舊手機全都充滿電,躲在房間裡玩,隻要大人進房間就假裝在看電視。還有一次,她帶孩子逛街讓孩子幫忙拿一下手機,試衣服的時候從鏡子裡看見孩子拿著手機沖她比劃,後來才知道是在掃臉解鎖。
為什麼大多數農村傢長在手機爭奪戰中折戟?
一是監護人缺乏防沉迷意識和手段。李春燕是江西省萬安縣百嘉鎮黃南村留守兒童的“童伴媽媽”。在她看來,留守兒童沉迷手機的現象更嚴重。李春燕說,爺爺奶奶們並不清楚手機裡能裝什麼,甚至分不清網課和遊戲的區別。有的孩子還拿老人的身份證註冊遊戲賬號,騙老人刷臉通過防沉迷系統的驗證。
二是新的學習方式帶來的沖擊。去年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中小學生大規模開展線上學習指導與服務,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也帶來瞭新隱憂,一些孩子的“網課”淪為“遊戲課”。
正在讀高中的留守孩子小李告訴半月談記者,利用網課時間打遊戲的同學不在少數。“網課頁面和遊戲頁面可以來回切換,但時間長瞭要重新登錄。我們寒假期間一天4節網課,老師要求記筆記,不然玩遊戲的時間更多。”小李說。
3
農村娃防沉迷仍需多方聯動
受訪對象認為,要解救被“網”住的農村娃是一項社會性工程,還需互聯網企業、傢長、學校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統一聯動的健康上網機制,降低農村娃的網絡沉迷風險。
一是通過制度建設倒逼互聯網企業完善防沉迷機制。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律師阮新怡認為,防沉迷系統漏洞百出的主要責任在平臺服務運營商,法律未明確網絡服務平臺對實名認證等信息進行實質性的審查義務,僅規定網絡遊戲企業承擔用戶實名註冊義務,這使得註冊賬戶和遊戲主體可能存在“兩張皮”現象。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促使平臺履行實質性審查的義務。
二是監護人及有關方面應強化防沉迷意識,疏堵結合引導孩子豐富現實生活。南昌心航悘舍援助中心主任、心理學傢黃鈺軒認為,一方面,傢長有義務引導孩子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可以有限制地允許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一味期待其自我管理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面,可以考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依托社會組織為農村留守兒童豐富暑期生活。
三是農村地區使用線上教育資源利大於弊,但建好平臺還需用好平臺。李春燕建議,完善學校使用的線上教育平臺的功能,讓孩子上網課時無法通過切換頁面來瞞天過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傢儲朝暉認為,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自控能力,有針對性地制定有區分度的線上作業規劃,不鼓勵中小學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采取線上方式完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