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後,由於不聽勸說,兩位女子被上海車展安保人員帶走,並被上海警方處以行政警告和拘留5日的懲罰。

當然,事情並未就此結束,經過媒體傳播、輿論發酵,網絡上對此事的關註度不減反增;不僅如此,特斯拉在之後發出的公告,更是再次掀起瞭網絡上的討論熱潮。

尤其是特斯拉公告中的“對不合理訴求不妥協,同樣是我們的態度”,這句話不僅引起瞭不少網友的異議,甚至連新華社也發出瞭《“車頂維權”成熱點,是誰讓誰不“體面”?》《誰給瞭特斯拉“不妥協”的底氣》等文章,點評該事件。

對於大多數吃瓜群眾來說,早已經被媒體輿論帶偏瞭方向,因為事情的本質是“該事件中涉及的特斯拉車輛是否有剎車失靈的問題”,而大傢討論和關註的焦點已經變成瞭“如果車子沒問題,車主沒必要如此大鬧”、“特斯拉態度不好,店大欺客”、“特斯拉隻會甩鍋”……

這種感覺就像是情侶之間吵架,吵著吵著連一開始吵架的原因都忘瞭,不斷用偷換邏輯、轉移焦點來試圖讓自己占上風。

繞遠瞭,回過頭來分析一下事情的本質:那就是這件事情究竟誰對誰錯。

關於事故原本的情況,當事人事後具體描述如下:

簡單來說,就是特斯拉Model3發生瞭剎車失靈現象,致使當事人的傢人受傷。

關於技術方面的詳細解析以及NHTSA的調查報告結果,筆者在《特斯拉憑什麼沒上 315 晚會?》一文中已經詳細講過,不再過多贅述,但此處補充一些信息。

從技術和硬件的設計本身,無論是博世iBooster剎車系統,還是特斯拉的軟件設定,理論上的確能夠杜絕剎車失靈的情況;但有一種情況,的確會造成“剎車失靈”的錯覺。

簡單來說,特斯拉所采用的iBooster剎車系統工作流程,是駕駛員踩下剎車,產生的位移電位信息傳輸至控制模塊,控制器計算出所需要的電機扭矩,提供所需伺服制動力;伺服制動力與踩踏板產生推桿力一起作用,在制動主缸內共同轉化為制動器輪缸液壓力來實現制動。

很多人不明白,認為特斯拉的剎車系統就是踏板產生電信號,然後剎車系統根據信號傳輸的數據,來進行制動;所以如果電子信號、軟件邏輯部分出瞭問題,所以即便駕駛員踩滿瞭剎車,但是輸出的剎車信號很小甚至沒有,導致剎車失靈。

但是,一方面特斯拉搭載瞭APPS的系統,即剎車系統擁有冗餘的位置傳感器、無接觸感應傳感技術、傳感器獨立供電、傳感器電壓曲線校對糾錯等軟硬件應對機制。

另一方面,即便所有的電子系統、糾錯系統都出錯,致使踏板信息出現錯誤,伺服電機沒有提供足夠的“助力”;踏板的位移本身是能夠產生機械制動力的,能夠在200N的踩踏力下,產生0.4g的制動力(汽車在緊急制動下,最大減速度約為0.85-1g左右)。

註:在剎車系統失去電力等特殊情況下,也能夠通過機械結構產生剎車力。

問題就出在這,此時由於沒有助力,踏板會變得像車輛熄火時的剎車踏板一樣難以踩下;那麼如果按照平時的踩踏力度來進行操作,會誤產生“剎車失靈”的感覺。

不過即便在這種極端情況下,車輛仍然具有剎車力,按照最大0.4g減速度換算一下,如果是100km/h時速,能夠在7秒多一些剎停,而60km/h時速則能夠在不到5秒內剎停。

當然,由於剎車所需力度變化,駕駛員並沒有施加200N的力度,而致使剎車不明顯,而拉長剎停時間,但不會出現真正的剎車失靈的情況。

換句話說,如果這套系統的“應急”機械剎車部分真出問題,那麼現在頭疼的應該是博世公司,以及采用iBooster剎車系統的大眾、小鵬、理想、比亞迪……

但是,畢竟筆者沒有親自做鑒定,所以不能排除當事人車輛出現質量等問題,導致整套剎車系統全部失靈。

所以純粹從理論角度出發,特斯拉自己也不敢完全保證那輛車完全沒有問題。

那麼揭開真相的唯一途徑,其實就是找第三方鑒定機構,對這輛車進行鑒定;然而之前雙方交涉的結果是鄭州市監局建議去“中國質量認證中心”進行鑒定,但當事人並不滿意,原因如下:

當事人認為市監局給出的鑒定機構“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不可信,有可能和特斯拉有“貓膩”,所以不同意;暫且不去論該機構夠不夠格,但接下來的操作就挺奇怪的。

註: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是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由國傢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設立,委托國傢認監委管理的國傢級認證機構。

一開始媒體上的消息是,該女士不接受第三方鑒定機構來做鑒定;後來在她自述隻是希望選擇一個專業權威的機構進行鑒定。

當事人這麼說也沒有什麼,根據筆者咨詢的律師說,當事人如果有合理的理由,可以拒絕對方提出的鑒定機構,然後選擇自己認可的有資格的機構。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官方的說法是:“特斯拉可以接受全國任何一個有資質的檢測鑒定機構。”

那麼按照邏輯來說,3月9日當事人在鄭州特斯拉店門口拉橫幅,招來媒體關註並且特斯拉也願意接受任何第三方權威機構鑒定,目的已經達到;此時她隻需找一傢權威機構來鑒定,無論是跟特斯拉對簿公堂,還是去法院直接起訴,都能得到合理的賠償。

然而,當事人在這一個月多時間裡似乎並未找第三方權威機構,而且也沒有走正常的途徑,而是選擇瞭繼續鬧,這才有瞭上海車展一幕。其背後的原因則,當事人基於特斯拉工作人員電話溝通給的行車數據信息,判斷特斯拉數據造假。

(當事人描述的信息)(當事人描述的信息)

按照她的邏輯,由於特斯拉數據存在“造假”,所以正常途徑無法獲得合理的賠償,就選擇繼續鬧來獲得更多的關註。

但是她忽略瞭一個事情,無論如何她最終依然是要通過法律手段獲得合理的賠償,而其餘這些鬧騰的手段、提出特斯拉“造假”的實錘,都是無濟於事的。

然而更魔幻的操作還在後面,她去找瞭之前購買特斯拉二手車出現問題的韓潮(微博名:韭黃-韓潮)支招。(“淡水珊瑚”是該事件的當事人)

說實話,這一套操作邏輯,著實很清奇。

首先,她信任的韓潮,是通過第三方鑒定機構出具證明,然後通過訴訟方式,獲得瞭法院支持的判決,那麼就算效仿也是追尋他的腳步吧?

其次,既然該女子胸有成竹認為自己有充足的證據去證明特斯拉有問題,那麼為何不抓緊去找第三方鑒定機構;哪怕特斯拉不同意她找的鑒定機構,她完全可以直接上訴,由司法部門找機動車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真相就能大白。

最後,哪怕特斯拉存在數據“造假”,那麼依然是由執法、監管、鑒定部門來證明;因為即便特斯拉篡改瞭數據讓事故責任方歸於當事人,那麼一旦鑒定機構那邊證明剎車系統是有問題的,那特斯拉就是不打自招瞭。

其實這件事非常簡單,既然特斯拉給出的證據對自己不利,在特斯拉並沒有阻止她去找第三方權威鑒定機構情況下,她隻要找出證明自己的證據就完事瞭,是退一賠三還是更多的相關賠償,都可以順理成章。

但根據鄭州市監局給出的官方回應看,她似乎壓根沒有選擇該條路的想法,並且還證明瞭她前後說法不一致的情況存在:

4月20日,鄭州市場監管局新聞宣傳處相關負責人回應,鄭東新區市場監管局分別於3月15日、3月18日、3月24日三次組織投訴人和特斯拉汽車銷售服務(鄭州)有限公司進行瞭調解。投訴人不同意第三方進行技術鑒定,要求“提供車輛發生事故前半小時完整行車數據”。特斯拉汽車銷售服務(鄭州)有限公司因擔心數據被當事人用來炒作宣傳造成不良影響,拒絕提供相關數據。因雙方分歧較大,未能達成一致意見。

關於特斯拉數據的問題,筆者得到的官方回復為:

特斯拉的車輛數據是車輛網關讀取車內各部件信號並以加密行駛存儲。存儲後的數據采用加密技術記錄,無法直接讀取、修改、刪除相關數據。同時,特斯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在遇到執法和監管機構的調查時,均會完整、真實的提供車輛相關數據。

也就是說,對於特斯拉而言,隻要是執法、監管機構調查,就能提供所有車輛相關數據;而對於當事人而言,隻要走上司法途徑,特斯拉的車輛是否有問題才能水落石出。

其實,無數媒體和網友嘰裡咕嚕說瞭一大堆,整件事情就其實就一個重點:走正當途徑,做車輛鑒定,就行瞭。

換句話說,特斯拉能夠有恃無恐說出“不妥協”的底牌,就是不懼任何執法和監管部門的調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