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開始在實驗室中設計一個授粉者開關,可以反映自然界中一個新物種的起源。他們選擇瞭Mimulus(猴面花)科Erythranthe屬中的一個物種。他們對兩個花色基因進行瞭基因改變--有效地合成瞭一個新的Mimulus物種,其紅色色素花青素和黃色類胡蘿卜素的含量較低。這些變化是基於對自然界的觀察,大多數蜂鳥授粉的花都是紅色的,不容易被蜂鳥鷹蛾看到,因為天蛾的視覺敏感度不延伸到較長的紅光波長。而天蛾授粉的花朵通常為白色或淡色,反光性強,適應於新月體和夜行鷹蛾的探測。
研究人員用實驗室飼養的天蛾,在之前沒有接觸過花的情況下,測試瞭由此產生的四種顏色表型--紅色、黃色、粉色和白色--的吸引力。
與蜂鳥喜歡的祖先紅色相比,天蛾強烈偏愛 "衍生 "的非紅色--黃色、粉色和白色,並在實驗期間更頻繁地光顧這些淡色的花朵,總時間也更長。
研究發現,隻需要研究人員設計的這兩個簡單的基因變化,就能影響天蛾傳粉者的偏好。
"我們預計天蛾會在顏色之間表現出一些偏好,但它們的偏好非常強烈,"研究第一作者、約翰-英尼斯中心的 Kelsey Byers博士說,他曾在華盛頓大學從事這項研究。“我們的研究表明,開花植物授粉綜合征的變化可以通過相對較少的基因變化進行,這進一步表明,一個新物種的起源可能隻需要幾個簡單的基因變化,"她補充道。”
查爾斯·達爾文曾被他所描述的各種開花植物物種的“討厭之謎”所吸引--他曾著名地預言,擁有白色花朵和35厘米蜜刺的大彗星蘭,一定是由一種(當時未被發現的)具有35厘米探針的天蛾授粉的。正是這樣一種天蛾授粉者在他預測幾十年後被發現,證實瞭他的假設。
這項研究同樣啟發瞭人們對傳粉者轉變的植物標本化理解的前瞻性方法--利用實驗室中合成的新性狀組合進行預測和實驗檢驗。這與經典的回顧性方法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後者涉及比較相關植物與不同授粉者的關鍵花卉性狀的差異以及這些性狀對授粉者偏好的影響。
“我們已經證明,基於授粉綜合征和遺傳學的基本知識,可以預測走向一個新的、實驗合成的鷹蛾授粉植物物種起源的關鍵步驟,”Byers博士說。
到目前為止,實驗僅限於在實驗室中使用實驗室飼養的昆蟲,未來一個潛在的研究方向是在自然界中用野生昆蟲測試該假說,以確定一個新物種是否能在外部環境中持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