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發動機正在進行關鍵測試】
2017 年,瑞士聯邦理工學院運用 3D 打印技術制造出瞭世界上第一個軟體人工心臟。
疫情期間,由於醫療防護物資緊缺,基於 3D 打印技術的口罩、護目鏡等一時間也派上瞭用場。
其實,3D 打印技術已在模具制造、工業設計、航空航天、工程施工、醫療、教育、地理信息系統、汽車等垂直領域受到瞭廣泛應用,而 3D 打印通常采用數字技術材料打印機來實現,即我們常說的 3D 打印機。
3D 打印機雖然在工作原理上與普通打印機基本相同,但打印材料卻不同——3D 打印機內裝有粉末狀的金屬、陶瓷、砂、塑料等可粘合打印材料。
那麼,除瞭 3D 打印機,還有什麼工具可以實現 3D 造物?
最近一組韓國科學傢給出瞭答案:一支看似平平無奇的馬克筆。
用筆寫下幾個字母,它們在脫離玻璃“畫板”後,竟然有瞭 3D 立體的樣子。
2021 年 3 月 24 日,相關研究成果正式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題為 Direct 2D-to-3D transformation of pen drawings(直接實現 2D-3D 轉換的畫筆)。
論文作者來自韓國首爾國立大學(Bio-MAX 研究院、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生物工程跨學科項目、納米系統研究所)、國立蔚山科學技術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多維可編程物質研究中心)。
一支神筆,兩種材料
無疑,二維制造簡單,適合大規模生產,但其輸出僅限於平面結構。相比之下,3D 制造的設計和制造過程相對緩慢、復雜。
基於此,科學傢們打造 3D 結構的一個思路是 2D 向 3D 轉換——也就是說,基於容易制備的 2D 結構,構建復雜的 3D 結構,從而使得 3D 制造的效率提升、難度降低。此前就有科研團隊通過將二維平面薄片折疊、彎曲和組裝,實現瞭諸如折紙、形狀記憶復合材料甚至 4D 打印的例子。
思路有瞭,具體采用什麼載體來實現呢?
研究團隊想到瞭二維空間中最具創意、最方便也最常見的思想表達工具:筆。
他們希望通過開發一種新型 2D-3D 轉換技術,將畫筆之下原本的 2D 形狀轉換成 3D 物體。
這一方法基於一種形變機制,研究人員將這種機制稱為“表面張力輔助轉化”(Surface tension–assisted transformation,STAT)。
簡單來講就是,畫筆畫下形狀、油墨變幹成膜後,受到表面張力驅動的油墨膜會選擇性從“畫板”上剝離下來。
問題來瞭,為什麼是選擇性剝離呢?
原因就在於研究團隊用到的兩種材料:
一是含有聚乙烯醇縮丁醛(PVB)樹脂的油墨,在幹燥後形成疏水性薄膜。當 PVB 膜浸入水溶液中,會受毛細作用力與“畫板”分離,接著受表面張力漂浮在水溶液表面。
二是表面催化自由基聚合(SCIRP),即一種高分子塗層,主要用於固定、強化 PVB 薄膜的 3D 結構。
高自由度 2D-3D 轉變
實際上,這種方法具有很高的自由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它可以在由各種材料制成的“畫板”上制造 3D 結構,比如玻璃、塑料、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陶瓷、金屬等。
二是“畫板”也不必是平整的表面,石頭、葉子上都可以進行 3D 制造。
三是可以在傳統 3D 打印系統難以打印的位置操作。比如研究團隊基於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薄膜上畫下形狀,最終設計出瞭“不可能的瓶子”。
需要解釋的是,上面這種“不可能的瓶子”在數學領域被稱為是“克萊因瓶”(Klein Bottle),指一種無定向性的平面,在拓撲學中是一個不可定向的拓撲空間。
可見,這種形變機制簡單直觀,並不需要很高的技術水平來預測產生的結構轉換,也不需要笨重的設備。
值得關註的是,這一方法還可以與傳統印刷技術相結合,結合繪圖(低成本、簡單)和印刷(大批量生產復制)的特點,比如像下面這樣批量生產 3D 小紅花。
不難想象,未來基於 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自動印刷系統,這種方法將會用於更為精確的大批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