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使用一種名為光學刺激發光(OSL)的技術對樣本進行分析,以確定沉積物顆粒最後一次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
"有瞭這些新數據和從其他墓葬背景中獲得的骨骼材料和木炭的放射性碳日期,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遺址從最初放置罐子的時期到歷史時期一直保持著持久的儀式意義,"Shewan博士說。
老撾北部的巨石罐遺址包括1至3米高的雕刻石罐,重達20噸,點綴在整個景觀中,單獨出現或成群出現,多達數百個。
Shewan博士和她的團隊在2020年3月完成瞭最近一次的發掘工作,重訪瞭1號遺址(Ban Hai Hin),並在全球大流行病國際邊境關閉前回到澳大利亞。
1號遺址揭示瞭更多放置在罐子周圍的墓葬,並證實瞭先前的觀察結果,即分佈在遺址中的異國巨石是埋在下面的陶瓷葬罐的標記。
研究結論2021年3月10日發表在《PLOS One》上,Shewan博士和合作者提出瞭遺址中新的放射性碳結果,還介紹瞭確定最大的巨石遺址之一可能的采石場來源的地質年代學數據。
雖然地質學傢使用碎鋯石U-Pb測年已經有幾十年瞭,但這種方法最近被用來確定包括巨石陣在內的考古學背景中陶瓷和石頭來源的來源。
Richard Armstrong副教授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進行瞭研究,他將1號遺址的罐子樣品中測得的U-Pb鋯石年齡與潛在的來源材料進行瞭比較,包括位於約8公裡外的一個砂巖樣本和一個假定采石場的不完整罐子。鋯石測年分佈顯示出非常相似的來源,表明該樣本所在的石資源很可能是該遺址用於制作罐子的材料的來源。
"然而,這些罐子是如何從采石場轉移到遺址的,仍然是一個謎。"奧萊利副教授說。
研究人員的下一個挑戰是如何從其他遺址和這一巨石文化的整個地理范圍內獲得更多的樣本,以更多地瞭解這些神秘的遺址和它們被創造的時期。
Shewan博士說,鑒於該地區廣泛的未爆彈藥(UXO)污染,這並不是一項特別容易的任務,在該地區,隻有不到10%的已知罐子遺址被清理出來。
"我們期望這個復雜的過程最終能幫助我們分享更多關於東南亞最神秘的考古文化之一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