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傢機構還承諾,新的宇航員團隊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性別多樣性,並將尋找具有特定殘疾的合格人士。

在新聞發佈會上,歐洲航天局官員告訴媒體,申請時間將於 3 月 31 日開始,一直持續到 5 月 28 日。其中殘疾人士候選人的標準包括先天性或截肢導致的單下肢、雙下肢或雙腳缺陷;身高低於 130 厘米(4 英尺 3 英寸)——這個新的身高標準比 NASA 現有的宇航員身高標準(5 英尺 2 英寸到 6 英尺 3 英寸之間)要低得多。

殘疾人士和非殘疾人士之間的一些差異在地球上很明顯,但在太空的零重力環境或月球上六分之一的重力環境下,這些差異就會消失。在地球上,“假肢的目的是提供重力和支撐體重的功能,”一位專業人士表示,“在零重力環境中,很多問題會得到緩解。”

而且,航天器在零重力的環境下,使用假肢的人可能比同事們更有優勢,“腿部唯一有用的時間就是錨定自己。因為一旦到達目的地,宇航員需要給腳部裝上限制器,假肢則能夠牢牢地與固定點連接在一起。”

另外,所有歐洲航天局的宇航員候選人都至少需要擁有科學、技術或工程領域的碩士學位,或接受過試飛員培訓,年齡不得超過 50 歲。

也正因此,歐洲航天局成為首個為太空計劃招募殘疾人士宇航員的政府機構。

當然瞭,這些都隻是開始。

從 22 個國傢募集好宇航員之後,歐洲航天局需要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想清楚,如何讓這些多樣化的宇航員與美國和俄羅斯一起開展工作。同時,還要還要對航天器、宇航服、駕駛艙的設計進行調整,甚至是重新設計,以適應佩戴假體的宇航員。

就宇航服而言,目前,美國宇航局的模塊化宇航服隻有中號、大號和特大號。此前,小號的宇航服是為 5 英尺(約合 1.8 米)高的人設計的,但需要額外的設計和工程才能安裝手臂和腿部單元,以及提供氧氣、清除二氧化碳和維持壓力的設備,後來就報廢瞭。

所以,宇航服設計的障礙並不取決於宇航員的身高,而是腋下之間的距離——這決定瞭太空服背面可以攜帶多少額外的裝備。

而且,由於不是所有的宇航員都能到外面進行太空行走,也不需要每個人都穿一套帶有鈴鐺和哨子的宇航服。更多的宇航員是在空間站內進行科學實驗或操作設備。由於殘疾人士身高的問題,宇航員的座艙也要進行修改。

另一方面,必須為機組人員在緊急情況下的疏散制定新的協議和規范,如起飛前的發射臺出現問題或在海上降落。

SpaceX 公司的一名高級顧問表示,

對於這些殘疾宇航員來說,最大的擔憂不是在太空中發生什麼事情,而是在發射臺上或著陸後發生緊急情況。比如,宇航員必須迅速解開太空艙的安全帶,離開發射臺,抵達正在等待的裝甲運兵車處,然後駕車逃離危險。

不過,除瞭明面上的挑戰,對於殘疾人士來說,太空旅行還可能帶來健康風險,比如骨密度的損失,或是在假肢與殘餘肢體接觸的地方患上皮疹。

目前,美國宇航局官員也表示,他們對宇航員的想法持開放態度,但尚未承諾改變機組人員的要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