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中介紹,平臺抽擁在10-15%區間才是餐飲企業可以接受的,否則很難實現贏利。但是,品牌影響力有限的小型連鎖餐飲企業的傭金達到18-20%。
為此,全國工商聯建議,政府職能部門出臺加強外賣平臺傭金管理的指導意見。
外賣平臺高傭金致很多餐飲企業“賠本賺吆喝”
全國工商聯指出,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餐飲企業掙紮在存亡線上。在此情況下,外賣成為重要的現金流量池、救命稻草。但外賣平臺幾傢獨大、傭金過高,已逼近廣大餐飲企業可承受的臨界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2020年5月,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給國傢市場監管總局局長留言,“不得不說平臺傭金抽成過高,導致實體店經濟很不好做且外賣平臺壓榨商傢利潤這也是事實,各地報告投訴此類問題屢見不鮮”,“ 外賣平臺坐地起價,年年提高傭金”等。
提案中指出,受疫情影響,2020年眾多餐飲企業面臨租金、人工、能耗、稅收等多重成本壓力,客流、現金流嚴重不足的困境無法得到及時緩解。諸多餐飲企業在疫情虧損期間不得不上線外賣平臺,以此提高人氣、增加現金流,盡量彌補損失、維持運營。但外賣平臺幾傢獨大,甚至在競爭激烈的地區要求餐飲企業非此即彼“二選一”,傭金居高不下,使得很多餐飲企業都是“賠本賺吆喝”,根本不能有效緩解自身經營上的困難。
為此,提案中進一步分析,傭金過高導致餐飲企業無力承擔、難以實現贏利。平臺對不同規模商傢的抽擁比例不同,傭金最低的為自配送商傢,通常在5-8%,品牌影響力大的大型連鎖為15-18%,品牌影響力有限的小型連鎖為18-20%,餐飲企業常見的夫妻單店傭金和新簽用戶更高,由代理商負責的地區傭金也高於自營地區。而按照經營的“123法則”,房租成本占10%,人力成本占20%,貨物成本30-40%,平臺抽擁在10-15%區間才是餐飲企業可以接受的,否則很難實現贏利。雖然平臺偶有傭金返還政策,但返還的傭金並不能提現,而隻能繼續在平臺使用,實質是變相地將傭金轉化為餐企的營銷推廣費用。
全國工商聯建議出臺指導意見降低傭金費率
針對出現的傭金高的問題,提案中指出,作為市場剛需的平臺方短時間不能被替代,導致餐飲企業沒有議價權。如今外賣的市場已經達到瞭上千億,從市場份額來看隻有美團、餓瞭麼兩傢獨大,分別占據59%、36%,樂外賣、口碑外賣、到傢美食會、宅急送等小眾平臺隻在部分城市或餐飲領域有客戶。在這種情況下,餐飲企業沒有任何議價能力,隻能聽任平臺定價,最多利用輿論壓力,暫時讓平臺少提幾個點,但不是長久之計。
同時,平臺與餐飲企業之間不能形成互相扶持的共贏關系,不利於餐飲行業的整體向上向好發展。
提案中介紹,在無力承擔高傭金比例、且難以實現盈利情況下,餐飲企業要生存隻能考慮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要麼降低外賣食物分量,要麼降低外賣食物食材的品質與質量,要麼提升外賣的價格。一旦消費者感受到瞭餐飲外賣品質與質量的下滑,可能會考慮減少外賣的訂單,餐飲企業又將在線上遭受打擊。如果越來越多的中小餐飲企業活不下去,最終可能導致平臺的商傢數量減少,平臺的市場口碑被波及。這樣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就是,餐飲企業、平臺和消費者利益的平衡性被打破,餐飲行業和平臺經濟都受損失。
為此,全國工商聯建議,加快《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的修訂,並在指南中更加明確互聯網平臺壟斷的構成要件、特征、法律責任等,更有力地規范具有優勢地位的互聯網平臺經營。
同時,建議國傢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法加強外賣平臺監管,做到事前合規、事中審查、事後執法全鏈條監管,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建議政府職能部門出臺加強外賣平臺傭金管理的指導意見,並牽頭組織餐飲企業與外賣平臺進行溝通協商,切實降低外賣平臺的傭金費率,防止形成行業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