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會用手機,真是寸步難行。”傢住曹楊新村街道的王老伯告訴記者,為瞭可以刷隨申碼進超市買菜,去年他讓女兒幫他購買瞭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手機,學瞭一個星期,終於學會瞭如何點擊程序界面,一步步打開隨申碼的頁面。
這樣的老人並不在少數。不少社區反映,近年來通過社區15分鐘生活圈的打造,老人出門就有辦事的社區事務服務中心、活動的社區活動中心、看病的社區衛生中心。不過,智能手機卻幾乎是一切社區服務的“鑰匙”,如果老人沒帶或者沒有這個“鑰匙”,事情難辦,東西難買,甚至在疫情期間,門都難進。
為瞭解決這一問題,在許多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市中心城區街道,如何培訓老人使用微信、支付寶等常用互聯網工具,從而完成出示健康碼、線上支付等動作,已經成瞭社區幹部的重要職責。
然而,除瞭幫助老人“跟上時代”,就不能有別的方式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嗎?“比如,是不是可以賦予老人‘不觸網’的權利,後臺充分數字化,但前端還是以便利化為原則,保留非數字化途徑,加大城市‘一卡通’功能的開發,給老人帶去真正的便利?”曹楊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春輝說。
基於這樣的思考,去年下半年開始,曹楊新村街道率先試點安裝由普陀區公安分局牽頭研發的人、證、碼一體化檢測系統,先從幫助老人不帶手機就能顯示隨申碼做起。
曹楊地區有4萬多老年人,為瞭實現身份證信息和隨申碼信息的聯動,公安部門將“一網統管”實有人口庫信息提前加入系統白名單。系統則為居民提供瞭身份證驗碼和隨申碼驗碼兩種方式,進入對外窗口場所時,隻需要刷身份證,即可顯示居民的隨申碼和國傢健康碼狀態。
此外,系統還可以自動調取“一網統管”後臺數據,通過人臉識別直接查驗人證合一情況,大大縮短辦事窗口要求居民出具身份證並對其人臉與身份證照片比對的時間。
系統還搭載瞭自動測溫功能,在刷碼的同時,省去瞭測溫步驟,大大提升公共場合入口通行效率。
據介紹,該套系統已在曹楊新村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曹楊村史館等老人常去的公共空間投入使用,今年還將進一步擴大使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