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成功入軌
國傢航天局局長、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指揮張克儉宣佈環繞火星成功。至此,天問一號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其“繞、著、巡”的三步計劃也順利開啟。
截至昨晚成功實施火星捕獲,天問一號已累計飛行 202 天,飛行裡程約 4.75 億千米,距離地球約 1.92 億千米,各系統狀態良好。
從地火轉移階段進入到火星捕獲階段後,天問一號攜帶的中分辨率相機、高分辨率相機、磁強計、礦物光譜分析儀、離子與中性粒子和能量粒子探測儀等載荷也將開始工作,對火星的多維度探測也要開始瞭。
國傢航天局表示:
後續天問一號還將經過多次軌道調整,進入火星停泊軌道,開展預選著陸區探測,計劃於 2021 年 5-6 月擇機實施火星著陸,開展巡視探測。
對此,NASA 科學任務副局長 Thomas Zurbuchen 在推特上表示:
今日天問一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祝賀中國。火星仍有很多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期待中國的成就!
除瞭 NASA,歐洲航天局也通過推特表示祝賀。
作為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自 2020 年 7 月 23 日成功發射以來備受關註,其成功入軌的消息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媒體熱榜。
網友紛紛表示:
科技強國!新春大禮包來瞭!
向天問一號送去我的新年祝福,新年快樂!
中國視角,中國榮譽。
天問一號任務有多難?
自上世紀 60 年代以來,探測火星就貫穿瞭人類航天史,但直到今天,全球范圍內火星探測任務成功率也還不足五成。
1960 年 10 月,前蘇聯連發史上首枚、第二枚探測器“火星 1A 號”和“火星 1B 號”,卻連地球軌道都未到達。
此後,前蘇聯和美國的探測器或發射失敗、或失去通信聯系、或被燒毀,多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1964 年,失敗魔咒首次被打破。12 月 28 日發射的美國“水手 4 號”,於 7 個月後終於在距火星表面 9800 千米的上空掠過火星,向地球發回 21 張照片,這也是史上首個成功到達火星並發回數據的探測器。
70 年代,火星探測器(美國“水手 9 號”)才首次進入環繞火星軌道。
此後,日本、歐洲航天局、印度、阿聯酋、中國紛紛加入火星探測的隊伍,人類向火星發射航天器已有約 50 次——然而共有 11 次任務連地球引力范圍都沒突破,還有 5 次探測器中途失聯的情況。
據瞭解,火星探測任務主要有四個類型:一是簡單的飛掠,主要用於航天技術尚不成熟的階段;二是環繞,探測器通過制動減速進入火星軌道;三是著陸,在火星表面詳細研究;四是巡視,火星車將攜帶多項科學儀器進行自由巡視。
【圖源知乎答主@太空精釀】
而天問一號要做的是一次性完成環繞-著陸-巡視的任務,考慮到此前各國在火星探測方面的情況,其難度可見一斑。
此次任務之難,主要在於以下幾個層面:
其一,即便在窗口期,火星也依舊是一顆遙遠的星球,探測器攜帶有限燃料出遠門,為探測器飛行軌道的精密設計提瞭很高的要求。
其二,若探測器經過 6-7 個月漫漫旅途後順利進入火星軌道,能否被火星捕獲也是一大難點,切入點的遠近直接關系到探測器是被捕獲、掠過火星還是墜毀。
其三,整個任務最大的挑戰便是如何成功著陸火星。探測器將 4.8km/s 的速度降到 0,需要 7 分鐘左右,而這個過程也常被稱為“恐怖 7 分鐘”。何時減速、進入大氣的姿態與角度如何,都需要精準控制,但鑒於人類對火星的認知不足,加之地火之間單程無線電信號的延時問題,依靠地面指揮實屬不易。
幸運的是,天問一號已克服瞭兩大難題。
這裡需要解釋的是,昨夜天問一號之所以能被火星捕獲,關鍵在於一個動作——剎車。
根據機械能守恒定理,要造訪火星,天問一號這個“外來者”的機械能大於 0,但隻有設法減少機械能,天問一號才能進入軌道,否則可能出現飛掠火星的情況。
據中科院地質地球所,這種情況下隻能進行航空器剎車的操作:
當今航天器的剎車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行星大氣層阻力和空氣動力的“大氣剎車”,二是利用火箭發動機的反向推進剎車。
此次天問一號采取瞭後者——一方面,天問一號分為軌道器與著陸器(巡視器)兩大部分,軌道器要長期留在火星的穩定軌道上,不能一股腦地剎車;另一方面,我國對於火星大氣環境,包括密度分佈、溫度分佈、風場等等都知之甚少,美國在公開論文中給出的數據不夠精細,也不能輕信。
據瞭解,除瞭昨夜的第一次點火,天問一號還將會通過 2 次點火保證自己處於火星軌道上。
下圖是最初計劃的天問一號軌道機動示意。
接下來,天問一號將在繞著火星跑的同時,通過自帶的各種科學儀器對火星的地形地貌、大氣特征、風速、氣候等特征進行分析,大約 100 天後,它將降低軌道,拋出著陸器。
也就是說,到時候我們就該聽到天問一號正式著陸火星的好消息瞭!
中國躋身“火星國傢”行列
對於中國來說,2021 年 2 月 11 日不隻是一個普通的臘月二十九,它是中國躋身“火星國傢”行列的一天。
早在 2016 年 1 月 11 日,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給 2020 年左右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想法埋下瞭種子。
此後,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按計劃順利推進:
2019 年 10 月,中國火星探測器亮相。
2019 年 11 月,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
2020 年 4 月 24 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國傢航天局正式宣佈我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2020 年 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搭載著“天問一號”的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開啟。
2020 年 7 月 27 日,地面人員控制天問一號在飛離地球約 120 萬公裡處回望地球,獲取瞭地月合影。
2020 年 8 月 2 日 7 時,在飛控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
2020 年 8 月 28 日,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 36 天,飛行歷程突破 1 億公裡。
2020 年 9 月 20 日 23 時,在飛控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
2020 年 10 月 1 日國慶節當天,國傢航天局發佈天問一號首次深空和國旗“自拍”。
2020 年 10 月 9 日 23 時,在飛控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完成一次深空機動。
2020 年 10 月 28 日 22 時,在飛控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2020 年 11 月 17 日,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 116 天,飛行裡程突破 3 億公裡。
2021 年 1 月 3 日,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 163 天,飛行裡程突破 4 億公裡。
2021 年 2 月 5 日 20 時,天問一號完成第四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傳回瞭在距火星約 220 萬公裡處拍下的首幅火星圖像。
終於,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由地火轉移階段順利進入火星捕獲階段!
昨日晚間,央視正式官宣 2021 牛年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單,在節目單上有個名為《向祖國報告》的特別節目,天問一號、嫦娥五號、神舟飛船、北鬥三號總設計師等嘉賓將出現在鏡頭前。農歷牛年前夕,天問一號的故事必將為節日增添一份別樣的儀式感。
最後,願你新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