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傢硬件廠商,華為為何要如此上心支付,賣手機不夠賺錢瞭?
支付牌照的爭搶
2020年,“第三方支付牌照”這一詞一次次地從我們的耳邊響起,拼多多、字節跳動、攜程、快手等互聯網企業都在去年獲得瞭支付牌照。就連新秀嗶哩嗶哩,也在12月份完成瞭對“bilibilipay.cn”等支付域名的備案,並且已經開始招募支付領域的工程師。
各傢之所以對支付牌照趨之若鶩,一大原因就是它的稀缺性。根據@摩羯商業評論 的統計,自2015年後,支付牌照就呈現出“隻出不進”的局面,目前僅剩233張支付牌照。為瞭進軍支付領域,各傢公司隻能通過合並、收購持有那些持有支付牌照的公司來獲得資格。而隨著《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的出爐,未來的第三方支付審核隻會變得愈加嚴格。
為何支付牌照如此重要?讓我們從最簡單的手續費看起,在接入支付寶和微信等支付渠道時,各傢都需要支付一定的渠道費用。以支付寶為例,它的非特殊行業費率為0.6%,特殊行業費率(主要是遊戲領域)為1.0%。對於任何一傢營收過百億的公司來說,這都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除瞭手續費之外,支付寶和微信的強勢也會讓其他互聯網企業“受制於人”。根據艾瑞咨詢公佈的數據,移動支付領域,支付寶和微信(財付通)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95%左右,長期處於優勢地位。
在互聯網行業競爭愈加激烈的現在,騰訊和阿裡的強勢讓各傢都不得不提防,誰都不希望自己的支付系統被對方掌握。例如快手和字節跳動加碼的帶貨直播,直接將短視頻軟件拉向瞭電商領域;而早就取得支付牌照的小米,也在大力推廣旗下的小米金融(現為天星金融)。
支付牌照無疑是誘人的,在9月份拿到支付牌照之後,字節就在四個月的時間內火速搞定瞭商標和支付系統,推出瞭小額貸等多款金融產品,並在今年一月上線瞭“抖音支付”,趕在瞭抖音獨傢春晚紅包之前。可以預見到,抖音一定會利用央視春晚的獨傢流量,用優惠等手段吸引用戶綁定抖音支付。
除瞭渠道抽成外,擁有支付牌照後,企業交易的資金風險也更加安全。由於沒有支付系統,不少企業都會委托其他平臺結算資金,因為賬期原因而間接形成瞭一個資金池,並伴隨信息泄露的風險。在2017年,尚未拿到支付牌照的攜程就曝出瞭禮品卡違規事件(私自發售以禮品卡為載體的預付費卡),違規資金池達到瞭百億規模,引發瞭監管風險。
可以說,對於一傢規模急劇擴大且想要進軍支付領域的公司,支付牌照是必須的。而華為的支付業務有著巨大潛力,在去年,華為在金融領域推出瞭商傢收款、Huawei Card等業務,支付牌照的下發,可以讓華為的業務更加閉環。
華為的以守為攻
但對於華為這傢野心勃勃的公司來說,支付牌照絕不僅僅“防守戰”。在2016年Huawei Pay上線的時候,時任華為雲服務部總裁的蘇傑表示,一個企業應該有邊界意識,支付不是華為的領域。如今華為的“自打臉”也標志著,華為不僅會進軍金融領域,它在硬件領域,也很需要支付系統為它保駕護航。
和五年前相比,華為在消費端涉及的領域拓展到瞭智能傢居、可穿戴設備,手機用戶的規模和消費力也在急劇擴大。在2018年Huawei Pay上線兩周年之際,華為公佈過一組數據:相較於2017年同期,2018年Huawei Pay發卡量同比增長300%,交易流水同比增長350%,交易筆數同比增長400%,在香港和東南亞領域,Huawei Pay也承擔起瞭開疆拓土的重任。
而小米在金融市場上的活躍,無疑也是華為進軍金融牌照的“催化劑”。根據36氪的調查,小米金融旗下已涵蓋第三方支付、網絡小貸、虛擬銀行、保險經紀、商業保理、融資擔保、消費金融等多張金融業務牌照。去年六月,小米成功在香港開設瞭虛擬銀行,也上線瞭大病互助計劃等金融產品,由於用戶規模的擴大,小米等消費廠商雖然不屬於社交和電商巨頭,但對於用戶的增值業務也頗有心得。
而華為覆蓋的客戶群無疑比小米更廣,根據企鵝智庫的數據,華為用戶的平均收入水平比小米更高,華為也擁有國內手機市場最高的品牌忠誠度,高端機已經是國內年輕人的換機首選,而他們也會更多使用分期業務。體量大、高凈值的客戶,以及年輕人的分期消費習慣,讓華為看到瞭不亞於小米的金融增長空間。
而對於華為來說,它在消費市場上還有著龐大的想象力。華為憑借“1+8+N”的戰略,不僅在智能傢居和IoT業務上全面發力,還謀求進入汽車市場,如果華為此前公佈的激光雷達技術為真的話,那麼自動駕駛汽車的成本將會憑空縮減數萬美元,那麼華為將會覆蓋居傢+出行的所有消費場景,支付系統就變得愈加重要。
硬件領域的強勢
雖然目前華為還沒有在支付領域做出下一步動作,但小雷認為,華為拿下支付牌照,恰恰反映出瞭這傢硬件巨頭全面進攻生態領域的決心。以專有硬件撬動用戶,後續再用軟件跟進,是華為等企業在互聯網業務上披荊斬棘的關鍵,移動互聯網的軟硬件之爭,可能來到瞭關鍵一戰。
回顧以前,面對咄咄逼人的互聯網廠商,手機品牌往往隻有唯唯諾諾的份:在系統安全、遊戲優化、支付支持等服務上,互聯網廠商的強勢一覽無餘。但隨著手機品牌的全方位出擊,以硬件締造的新型長城,可能會將互聯網企業擋在門外,而這些硬件品牌背後的支持者們,也要比互聯網廠商更加忠誠。
互聯網廠商如何與硬件廠商合作,已經成為瞭一個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