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png

研究配圖 - 1:各種氣候因素均可導致核電廠的運營中斷

更高的溫度,意味著自然冷卻的效率也越來越差。不過新研究指出,颶風和臺風已成為核電站運營中斷的主要原因,至少在北美、南亞和東亞都是如此。

為應對風暴而執行的預防性停運,其實不難理解。但其它因素的考驗,同樣不容小覷 —— 比如因水母種群的異常增殖而堵塞冷卻水進水管道。

2.png

研究配圖 - 2:核電站十年平均停電頻率的變化

總體而言,新研究分析計算出瞭與氣候相關的核電站停運頻率,幾乎是 1990 年代的八倍。

研究還預計,在未來 40 年裡,全球核電站將因此損失高達 1.4%(約 36 TWh)的能源產出。在 2081 - 2100 年間,更是更會增長到 2.4%(即 61 TWh)。

3.png

研究配圖 - 3:2010 - 2019 年間因氣候引發的核電站停運分析

研究作者分析瞭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公開數據庫,以確定世界上 408 個正在運行的反應堆的運營數據(與氣候部分或完全相關)。

計劃外的停電,往往會留下清晰可查的記錄。然後將相關數據與過去 30 年進行比較,即可預估未來的停電頻率和相關趨勢。

4.png

研究配圖 - 4:反應堆年能量損失 / 停電頻率比較

為瞭解哪些類型的氣候事件對核電影響最大,作者還調取瞭 2010 - 2019 年間的更詳細數據。

盡管文章沒有將報告的事件與氣候變化直接聯系起來,但還是得出瞭一個明確的結論 —— 受一系列氣候事件影響而造成的停電頻率,已呈現總體上的增加趨勢。

5.png

研究配圖 - 5:氣候相關事件引發的全面停電特征

研究主要指出瞭兩大類型的氣候因素,一類是高溫、幹旱、野火引發的“熱破壞”,另一類則是包括颶風、臺風、雷暴、洪水在內的“風暴”事件。

比如在幹旱的情況下,核電站將缺乏足夠的水來冷卻反應堆。然而在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生態系統已經給出瞭更加異常的反饋 —— 比如水母種群數量暴增而堵塞進水管。

6.png

研究配圖 - 6:氣候相關停電導致的年度能源損失的預期變化

最終作者計算得出,與氣候相關的平均停電頻率,已從 1990 年代的 0.2 次 / 年,增加到瞭 2010 年代的 1.5 次 / 年。

回顧性的分析進一步表明,溫度每升高 1℃(高於 1951 - 1980 之間的平均),發電廠的能源輸出也下降瞭約 0.5% 。

0.png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期刊上。

原標題為《Increase in frequency of nuclear power outages due to changing clima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