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名校畢業,團夥成員實屬高端人才
據公安部網安局報道,2020年末,浙江寧波慈溪的劉女士經好友推薦,下載瞭一款名為“富強證券”的投資APP。看著賬戶裡不斷上漲的數字,劉女士欣喜若狂。
圖片來源:公安部網安局
於是在短短10天時間裡,她不斷加大投入,接連充值18萬元。
然而,當她申請提現的時候,卻發現無論如何也不能操作成功。又過瞭一陣子,竟然連APP也無法打開瞭。意識到自己受騙瞭,劉女士立馬報瞭警。
接到報案後,網安民警立即與對方展開瞭一場沒有硝煙的技術較量。
民警順著網線溯源分析、追蹤線索,發現對方的軟件後臺的確做得天衣無縫,一時很難追尋。
但再狡猾的狐貍也會露出馬腳,最終民警成功鎖定一個為境外詐騙集團開發和制作非法APP的犯罪團夥。
2020年12月,民警奔赴湖南等地,成功抓獲彭某等犯罪嫌疑人3名,扣押手機30餘部,繳獲違法APP源代碼10餘套。
令人唏噓的是,該團夥成員均為清X大學、中X大學等國內頂級重點大學計算機系研究生,技術實力處於行業第一梯隊,實屬高端人才。
圖片來源:公安部網安局
經調查發現,他們通過基礎源代碼,可以分裂出多個投資詐騙類APP,甚至可以做到“騙完一人即拋棄整個APP”!
還不隻這些!他們自行搭建瞭多個“跑分”平臺,為境外網絡詐騙團夥提供跑分業務,也就是俗稱的“洗錢”。被這個團夥坑過的受害人遍佈全國,涉案金額超1億元!目前,案件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02
冒名頂替,人民銀行都敢冒充
據證券時報報道,除瞭詐騙投資類APP外,還有一些不法分子直接假冒金融機構APP來實施金融詐騙,多傢機構也對這種行為進行譴責。
今年4月份,長城國瑞證券在官網發佈嚴正聲明,稱發現有不法分子冒用“長城資產”名義通過APP、微信群等渠道,以股票開戶、投資指導、理財資訊服務等為誘餌實施金融詐騙,謀取非法利益。
今年5月份,中原消費金融發佈關於不法分子以“河南中原消費金融公司” 名義實施詐騙的聲明。聲明稱,“中原消費”“中原消金”APP與本公司無任何關系。對“中原消費”“中原消金”APP非法冒用本公司名義及Logo、使用與本公司名稱相似的APP名稱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公司已向公安機關報案,並將采取進一步措施維護本公司的合法權益。
2月20日,浦發銀行發佈通告稱,近日該行監測發現數傢媒體的自媒體賬號發佈冒用該行名義的虛假營銷活動宣傳,內容為通過掃描二維碼下載APP,註冊後連續簽到領取獎品。今年以來,除浦發銀行外,華夏銀行、農業銀行泰安分行等也都曾因“冒名”虛假營銷發佈各類提醒意。
不僅銀行會被“冒名”進行營銷宣傳,更有甚者冒用監管名義實施詐騙。
2019年12月,人民銀行曾發佈風險提示稱,一些不法商傢冒用人民銀行名義,聲稱發行“第某套人民幣珍藏冊”等人民幣類收藏品,欺騙消費者。以人民銀行名義進行宣傳的人民幣類收藏品均為虛假宣傳,請公眾註意防范。
2020年,部分地區還出現瞭不法分子偽造中國銀保監會文件,謊稱賬戶被凍結向消費者實施詐騙的情況。就此,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佈風險提示。
03
“劉彥春”帶你搞短線,靠譜嗎?
不僅APP被山寨,就連基金經理也被冒充,尤其是明星基金經理。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去年景順長城基金經理劉彥春就被“冒名建群薦股”,當時不僅組建瞭微信薦股群,劉彥春也被冒名“現身”,這些騙子往往借用明星基金經理的名氣來誘騙投資者。
而且最近景順長城又被騙子盯上瞭,騙子還對話術進行瞭升級,不再使用溫和的推銷話術,而是將PUA(PUA現多用於形容通過情感打壓、價值否定等手段,控制對方情感、情緒)引入到金融詐騙中。言語間充斥著“隻有被割韭菜的命”“無知的腦袋”“就這點學問”等語句,大有以傲慢氣勢壓服投資者之意。
不過騙子搞錯瞭景順長城基金公司地址,把深圳的基金公司當成瞭上海陸傢嘴的公司,露出瞭馬腳。
景順長城基金公司表示,近期發現有網絡平臺仿冒公司名義向投資者進行不法活動。主要行騙手段,是冒用“景順”“景順資管”“景順長城基金”等名義,通過微信引誘轉賬打新,通過直播間薦股。
實際上,基金經理薦股是有著明確的條文約束的。《基金法》第二十一條指出,公募基金相關從業人員,不得泄露因職務便利獲取的未公開信息,不得利用該信息從事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的交易活動。
04
球友防騙經驗
球友@作手逍遙:我一個大學同學,竟然被假券商APP騙瞭30萬,想想就氣。一開始打瞭幾萬進去,結果賺錢瞭,然後借錢往裡面加,前後一共進去30萬,結果發現取不出來瞭。
作為老股民,炒股軟件一眼就能看出真假,但新手真是不得不防。他被騙的那個APP是山寨的xx證券,一看圖標就感覺粗糙的不行,另外我在手機應用商店搜瞭一下,根本沒有這個APP。這些假APP一定要留心,自己不懂的話,一定要問問周圍的老股民,雖然不能幫你們賺錢,但是老股民被坑的經歷,絕對能讓你少上幾次當。
球友@她匯理財MsC:炒股之前選對平臺是關鍵,務必選擇正規券商進行開戶交易,畢竟你是把真金白銀往放在那裡的,不要去相信那些沒有從業資質、不合規、甚至是空殼的平臺。
一旦遇到那些不知名的“券商”比如“穩賺證券”、“暴富證券”等等(純屬舉例,並非實例),那你就要提高警惕,不受誘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業協會等網站查詢其是否具備合法合規資格。
有時候可能“不怪自己不努力,隻怪對手太強大”,教你一個萬能的防騙術——“不花一分錢”,用上海話來說就是“做一個坑子”,用飯圈的話來說就是“做個白瞟粉”。
作為新股民如果無法判斷是否是薦股騙術的時候,一旦發現要你交錢,就算一塊錢也不要給,立馬閃人,走為上策。你冷靜想想,如果這些所謂的“薦股大師”手握“牛股”,幹嘛要“肥水流外人田”呢?不應該砸鍋賣鐵滿倉幹發大財嗎?所以有時候換位思考想想,其實也沒那麼容易上當受騙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