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意味著,限時、限消費的“青少年模式”,將成為短視頻、遊戲、直播App的標配。

澎湃新聞記者采訪發現,有的傢長會在孩子使用手機時陪伴,事先篩選好孩子觀看的內容,但確實也有傢長,並不瞭解平臺的“青少年模式”或是遊戲的“成長守護平臺”,甚至並不完全熟悉使用手機。

在“青少年模式”成為平臺強制性功能的情況下,如何讓更多的傢長認知和用好它,成為當務之急。在這背後,更深層次的數字鴻溝、網絡素養問題值得關註。

“青少年模式”成標配

澎湃新聞記者使用多個主流短視頻和直播App看到,平臺均推出瞭“青少年模式”,限制使用時長和打賞消費,需要專門的密碼來開啟和關閉。

如抖音用戶每日首次啟動應用時,系統將進行彈窗提示,引導傢長及青少年選擇“青少年模式”,抖音稱,14歲以下實名認證用戶將直接進入青少年模式

遊戲方面,6月1日前,所有上線運營的遊戲被要求全部接入國傢層面的實名驗證系統。在未成年人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登陸遊戲後,通過國傢層面的實名驗證系統,會自動觸發遊戲的“防沉迷系統”。

如騰訊和網易的“健康系統”、“防沉迷系統”均要求,未成年人在22:00至次日8:00禁玩,平時限玩1.5小時/天,法定節假日限玩3小時/天;8歲以下禁止充值,8至16歲最高月充值不超過200元,16至18歲最高月充值不超過400元。

一些遊戲公司在防沉迷系統之外,還推出瞭“成長守護平臺”,傢長在綁定孩子賬號後,可瞭解和管理孩子的遊戲使用和消費情況,幫助溝通與理解。

這些措施背後,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發揮瞭重要的作用,它讓“防沉迷”不再是公司或行業自律,而是成為瞭強制性的要求,成為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

瞭解和開啟青少年模式、主動加入成長守護平臺,傢長的參與也至關重要。

傢長的參與也很重要

但現實情況並沒有那麼理想,一個非常直接的挑戰就是,孩子用傢長的手機玩遊戲、冒用大人的信息登錄遊戲。

騰訊成長守護平臺團隊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該團隊希望將成長守護平臺傳播給更多的傢長使用,但在實踐中確實碰到瞭不少難處。

該工作人員近期走訪瞭中部省份某村鎮小學,小朋友們介紹,平常爸爸媽媽會把自己的手機給他們玩,或者是把淘汰下來的舊手機和iPad給他們。傢長也反映,一般是周末或假期孩子到傢,就把手機給他們玩,絕大數孩子就直接使用瞭傢長的賬號和手機號等信息。

在告訴傢長如何使用成長守護平臺時,該工作人員發現,傢長在手機使用上也確實會存在一些困難。“傢長來瞭之後,(我們發現)他們的手機使用習慣是,如果不做這些工作或者不聯系誰的話,他們的4G是不開的。他們拿起手機開始掃碼(成長守護平臺二維碼),掃不上,一看是流量沒有打開。”有些傢長甚至會比較依賴於孩子去幫助他學會如何使用手機。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鄭素俠長期研究鄉村地區留守兒童的互聯網使用。在5月30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未成年人網絡素養高峰論壇”上,她談道,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兒童相比在互聯網使用行為以及網絡素養都有比較大的偏差,農村留守兒童網絡沉迷和網絡依賴比例遠遠高於城市青少年。在互聯網使用方面,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包括隔代監護和同輩監護的監護人,幾乎沒有發揮任何監護作用。

“在這裡呼籲互聯網企業多開展一些面向鄉村兒童的網絡素養教育公益行動,我們教育界和學術界也可以聯手開展深入到偏遠鄉村開展鄉村兒童網絡素養教育講座。”鄭素俠呼籲稱。

在“事前”相對缺失的情況下,“事中”的防沉迷系統又被孩子繞過,有傢長是在“事後”收到孩子的扣款短信時,才意識到孩子玩遊戲並發生消費瞭。

李東(化名)所在的機構提供青少年心理與法律相關問題的熱線咨詢。他提到,在去年疫情期間,孩子們普遍上網課,大量地時間接觸電子產品和網絡,產生瞭遊戲行為,但傢長沒有提供正確的引導,從而產生瞭傢庭沖突。李東建議,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地看待網絡使用,或許也需要針對傢長做一些課程。

好消息是,提升傢長的網絡素養,已被寫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七十一條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提高網絡素養,規范自身使用網絡的行為,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引導和監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