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吃不消的是一些傢庭條件一般,生活費拮據的同學們。由於知網不對個人提供檢測服務,學校提供的查重次數又十分有限,同學們往往不得不去淘寶等平臺購買查重服務,商傢們就此坐地起價,查一次重動輒就要幾百甚至上千元,借用我一位同學的話來說,“比寫不出論文更悲哀的,是論文寫好瞭卻沒錢查重”。
此外,這些所謂的查重服務有著很大的泄露隱私和論文內容的風險。平臺中的很多商戶,是集代寫論文、查重、降重於一體的,他們之所以能“批量生產”論文,除瞭擁有極強的“洗稿”技巧外,還是因為手中有大量的論文資源。你辛辛苦苦寫好的畢業論文,很有可能被他們“清洗”一波後,幫助別人拿到學位。
還有很多商戶存在坑蒙拐騙現象,提供的查重報告並不是來自知網,具有很大的誤差,這也“害慘”瞭不少學生。
可怕嗎?畢業論文查重是學校與國傢的要求,也是引導學生遵循學術底線與學術規范的應有之義,本無可非議。但問題在於,教育鏈條中如此關鍵的一環,如今卻在操作、隱私等方面存在這麼多的風險和漏洞,而且都要學生自己來承擔,這合理嗎?
更為荒唐的是,由於知網的查重服務隻針對機構,網上售賣的知網論文查重服務可以說全是違規的。比如最近有一所學校的學生發現自己學校提供的查重賬號被盜,並且被當作商品掛在瞭電商平臺上進行售賣。是誰在縱容這種違規?
有恃無恐是因為需求巨大,首先應該反思的是知網本身。如果能在特定時段適當開通個人查重的服務,或者與學校合作,給學校更多的免費查重名額,或者進行靈活調整,對某些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酌情增加查重機會,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
從根本上來說,作為一傢本應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知網沒有為大傢提供更好的論文查重服務,折射出的是其公共服務意識與服務能力的欠缺。
一傢獨大是現實,但不能成為“店大欺客”,否則不僅是對企業初心的背離,教育生態的擾亂,學生、學校也都會用腳投票。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校方能不能也對學生多一點體諒,主動作為,努力為學生爭取、提供更好的查重支持?
這幾天,許多學生因為論文查重帶來的煩惱,再度在網上聲討翟天臨“博士”,但發泄之後,問題的焦點不能跑偏——要澆滅論文查重虛火,就需要凈化市場生態;要杜絕論文查重的違規行為,平臺必須加強監管,重拳出擊,露頭就打。
而知網在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是不是也該多一點責任感,多為本來就沒什麼收入的學生群體考慮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