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網上出現傳聞稱上海浦東車輛管理所限制特斯拉車主上牌。“我朋友不是特斯拉車主,但他在車管所聽到有工作人員說特斯拉不能辦理業務,不用排隊瞭。”網友張先生告訴《財經》記者。
4月8日,《財經》記者走訪浦東車管所時瞭解到沒有相關規定,目前特斯拉一切業務按照流程辦理即可。但預審取號窗口負責人則表示,昨天的確有兩三個小時暫停瞭特斯拉舊車的牌照補辦等相關業務,但對於新車上牌並無限制規定,具體原因不瞭解。
不願具名的特斯拉市場部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沒有聽說上海車管所限制特斯拉上牌的事情。有網友猜測,特斯拉被車管所限牌的“謠言”,源於特斯拉近日的車內攝像頭侵犯車主隱私的風波。
《財經》記者從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創院院長楊殿閣教授處瞭解到,在數據安全和創新上不能因噎廢食,但在技術手段不完備、管理制度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對跨境傳輸應該嚴格管理。
“最簡單的處理辦法就是出臺一些很嚴格的規定,不讓它使用這些數據,但堵住的是技術創新的道路。2020年工信部組織出臺瞭一系列的標準,裡面對個人信息、敏感程度、分級保護都做瞭明確的規定,所以大傢不用過分擔心。”楊殿閣表示。
深陷隱私風波
特斯拉頻頻回應
無人駕駛需要大量來自車端、路端的數據樣本,這也是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獨步天下的根源。特斯拉首創的Autopilot下的“影子模式”,可以利用其數十萬輛配備瞭一系列傳感器的客戶汽車來收集道路和駕駛數據,測試、加強其自動駕駛系統。
但特斯拉對用戶數據的收集也一度引發用戶隱私、數據主權的討論。最近一個月,特斯拉已經因為數據和隱私問題多次登上熱搜。
3月20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連線探討時表示,特斯拉不會將收集到的數據用於間諜活動,因為這樣會讓特斯拉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特斯拉願意使用最高等級的保密措施,希望和大傢共創互信的未來。”馬斯克的言論似是回應此前的一條傳聞:一張疑似部隊大院的住戶通知顯示,特斯拉裝有一系列能夠暴露目標位置的技術裝置,為確保軍事秘密,傢屬院所屬區域禁止駛入和停放該品牌車輛。
華爾街日報3月在報道中也引述知情人稱,中國政府開始限制軍方人員和重點國企員工使用特斯拉,部分機構要求員工不得駕駛特斯拉上班,以及禁止駛入敏感企業的住宅小區。彭博社報道稱,中國有關方面要求特斯拉車主將汽車停在敏感財產之外,以防車載攝像頭收集數據。
前述特斯拉人士表示,部隊大院禁止特斯拉進入事件屬實。
車外攝像頭拍攝的環境、路線之外,特斯拉的車內駕駛室攝像頭也在近日被指侵犯車主隱私。4月6日,一段國外黑客發佈的特斯拉車內攝像頭拍攝的高清畫面引起廣泛關註。
對此,4月7日上午,特斯拉回應稱駕駛室攝像頭目前在北美以外的市場並沒有激活。即使是在美國,車主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開啟使用。特斯拉配備瞭全球領先安全等級的網絡安全體系以確保用戶隱私保護。
此前,特斯拉的車內攝像頭已經多次引發外國網友的質疑。馬斯克曾在推特稱,將收回一些車主的FSDbeta版(完全自動駕駛公測版)的試用權限,因為這些車主在使用FSDbeta功能時,沒有對道路情況給予足夠的關註。有網友提問,“特斯拉如何知道車主行為,是車內攝像頭正對著司機麼?”而馬斯克明確回答該網友:“是的。”
特斯拉被質疑的核心在於為何要在車內放置正對車主的攝像頭。馬斯克的回應暗示特斯拉的攝像頭用來監視駕駛員是否安全駕駛。但以車內後視鏡上方設置瞭一枚攝像頭的Model3車型為例,《車主手冊》裡雖告知瞭該攝像頭的位置、處在“尚未激活”的狀態,卻沒有具體說明該攝像頭的功能。
事實上,車內設置攝像頭的並不隻是特斯拉。
小鵬汽車P7車型車身攝像頭多達14顆,其中P7車內方向盤上方設置瞭一枚攝像頭,但目前,P7的官網配置介紹和用戶手冊並未介紹這枚攝像頭以及其用途。
蔚來則在“隱私政策”中提出,車內攝像頭在通電後處於待命狀態,除幾種特殊情況外將不進行拍照、攝像或收集其他個人信息。特殊情況包括:為檢測疲勞駕駛,將收集駕駛員是否閉眼等面部信息;快遞人員打開後備箱或車輛被盜等情況時,車頂攝像頭將進行拍照或攝像:安全氣囊彈出後觸發相關功能,在用戶無應答情況下主動收集車內影像資料等。
此外,即將發佈量產的智己汽車也在車內安裝瞭超級車載智能攝像系統Carlog,但主要用來幫助車主拍攝模擬車主視角的前擋風玻璃的風景。
從功能上來看,車內攝像頭有助於提高駕駛安全性、為用戶提供車內的影像資料,但安全的反面往往是侵犯隱私的風險。
特斯拉等外國車企都需在國內建立數據中心
今年2月8日,國傢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五部委約談瞭特斯拉,內容涉及其OTA功能。引起廣泛爭議的是,五部委中出現瞭中央網信辦。
數據驅動、軟件驅動已成為不少智能車企的標志,車主貢獻的數據也已經成為車企最為寶貴的資產之一,但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的一直處於爭議階段。
智能汽車產生的數據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類是車輛數據,包括地理位置、系統信息、業務相關的數據。另外一類主要是用戶數據。在車聯網應用快速上車後,汽車更像一臺手機,有著大量豐富的應用,微信上車等也會及到用戶賬號包括訪問記錄。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應用場景,如車內攝像頭、車內麥克風,也會涉及到用戶個人的數據隱私。
4月7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焦點觀察》欄目中,《財經》記者從楊殿閣教授處瞭解到,智能汽車為提高自動駕駛技術采集的道路信息很可能存在非法采集,並危害國傢安全。
“在車輛行駛的過程中,激光雷達時刻采集著外面的行車數據,攝像頭也時刻采集路面的信息,這些信息很有可能涉及到敏感地點,內容是非法的。不僅內容非法,一些激光雷達精度很高,可能造成精度非法,不應該實現這麼高的精度。”楊殿閣表示。
車主的個人隱私也受到威脅。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特聘副研究員王鵬鵬告訴《財經》記者,按照法律規定,汽車使用中產生的數據都要經過“脫敏”後才能被傳輸、保存並應用在車企的智能化研發中,車主的隱私敏感隱私數據也得以被篩除掉。
“目前汽車相關的數據安全、數據歸屬仍處於法律空白的階段,但目前比較受到質疑的是,汽車收集的一些數據如行動軌跡,它必然是帶著人的屬性,在法律上是需要‘脫敏’的是信息,那對於汽車無人駕駛的深度學習的技術貢獻可能就大打折扣瞭。”王鵬鵬表示。
在他看來,要平衡數據安全和技術進步,比較好的解決措施是建立一個數據平臺處理中心,但必須讓政府參與進來進行監督,尤其是特斯拉這樣的涉外企業。
根據工信部4月7日發佈的《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指南(試行)》(下稱《意見稿》)顯示,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應依法收集、使用和保護個人信息,實施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制定重要數據目錄,不得泄露涉及國傢安全的敏感信息。
值得註意的是,《意見稿》中提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向行業主管部門報備。
智能汽車的數據跨境傳輸是一個新問題,涉及到的實際上是國傢安全,但目前對傳輸數據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且數據隻要傳出去瞭,整治、修補的難度非常大,比如涉密的地理信息。
“在我們的技術手段不完備、管理制度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對跨境傳輸應該采取一種比較嚴格的管理方式,應該盡快將數據先‘堵住’,放在國內不允許流出,待研究清楚之後,這些確實需要傳出去且不涉密的脫敏數據才能傳輸在全球的范圍內聯合研發。但在研究清楚之前、在控制手段完善之前,數據應該嚴格地規定一定要留在國內。”楊殿閣表示。
業內預測,《意見稿》發佈後,特斯拉等外國車企都需要像蘋果在貴州建立數據中心一樣,在國內設立專門的數據處理中心。
2020年7月,寶馬集團與騰訊聯手建立計算中心,研發更符合中國市場的自動駕駛技術和產品。有相關人士稱,該平臺將落地天津。
2020年6月,據上海證券報報道稱,特斯拉中國用戶數據和認證服務將從美國遷移到中國,即把服務器搬到中國,從而解決特斯拉App連接不穩定的問題,也將滿足敏感信息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要求。
文丨《財經》記者劉皖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