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在2017年6月,原銀監會等部門就印發瞭《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但現在看起來,校園領域的信貸亂象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以大學校園為目標,通過誘導性營銷,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誘導一些大學生過度超前消費,導致部分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

為什麼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會選擇以大學校園為目標?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大學生這個群體接受新事物比較迅速,這其中就包含互聯網金融消費貸款的推廣。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金融平臺可以針對個體進行精準分析,從而實現精準有效的廣告投放,進而達到“精準收割”。二是,大部分大學生雖然已經成年,但其包括消費理念在內的生活理念尚不成熟,這也導致瞭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乘虛而入”。

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外乎加強監管。這其中,一是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平臺違規行為的監管力度,二是對大學生本身的“監管”。

對於前者,上述《通知》采取瞭嚴厲措施,明確未經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一律不得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過往不是不究,而是嚴究。今後,相關監管部門將指導各地公安機關依法加大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中違法犯罪行為查處力度,嚴厲打擊針對大學生群體以套路貸、高利貸等方式實施的犯罪活動,加大對非法拘禁、綁架、暴力催收等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依法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活動。

這是剎住“不良”,可謂“堵”。同時也要開辟“有良”渠道,也就是“疏”。畢竟大學生消費信貸是有其自身需求的。

相關數據表明,近年來,大學生消費信貸呈現激增的趨勢,年均增長率甚至超過100%。但要滿足這種需求,必須在有序規范的狀態下進行,比如在遵循小額、短期、風險可控、利率合法的原則下,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可開發針對性、差異化的互聯網校園消費信貸產品。

對大學生本身的“監管”更多應該是“軟硬兼施”。“硬”的方面是對即使合規的金融機構也要加強約束,要嚴格貸前大學生資質審核,實質性審核識別大學生身份和真實貸款用途,綜合評估大學生征信、收入、稅務等信息。這個方面需要大學生的配合,如果提供假的信息資料會影響到自己的征信。

“軟”的方面是要加強對大學生消費觀方面的教育。為什麼互聯網大學生消費信貸成為瞭需要規范的方面,重要的是這種現象存在市場。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大學生出現瞭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理性、健康的消觀念,學校負有責任,學生的傢長同樣負有責任。

學校方面,要建立日常監測機制,密切關註學生異常消費行為,及時發現學生在生活消費、人際消費、娛樂消費等方面出現的傾向性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努力做到早防范、早教育、早發現、早處置。傢長方面,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非法的大學生消費貸更多不是看中大學生本身,而是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

相關文章:

部分大學生深陷網貸陷阱 監管發文嚴禁小貸、非持牌機構對其放貸

五部委聯合出手治理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 嚴格監管營造良好金融環境

互聯網貸款再迎新規,大學生們還能用“花唄”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