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芯國際16日公告稱,本公司已知悉梁博士其有條件辭任的意願。本公司目前正積極與梁博士核實其真實辭任之意願。任何本公司最高管理層人事變動,以本公司發佈公告為準。

而對於梁孟松辭職的原因,梁孟松本人在報告的辭職聲明中透露的信息來看,似乎是因為,中芯國際董事長邀請蔣尚義重回中芯國際擔任副董事長一事沒有提前與梁孟松溝通,使其認為不被尊重,認為公司已不再需要他,故而提出辭職。

不過,“沒有提前溝通”顯然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這也使得外界對於梁孟松辭職的真實原因爭論不已。

有觀點認為,中芯國際管理層這是在“卸磨殺驢”,因為美國制裁導致先進制程發展受阻,梁孟松的重要性被大幅削弱,故而引入蔣尚義來做副董事長,進而逼走梁孟松;

也有觀點認為,梁孟松與蔣尚義之間有舊怨,雖然二人被業界視為師徒關系,但是梁孟松在臺積電期間曾經受到蔣尚義打壓,因此當蔣尚義再次成為梁孟松的頂頭上司,引發瞭梁孟松的強烈不滿;

還有觀點認為,梁孟松在中芯國際的實際作用有限,並沒有達到中芯國際的預期,而梁孟松也早已有離開中芯國際的打算,此次隻不過正好是借著蔣尚義回歸一事挑明。

事實真相究竟是如何呢?我們在下結論之前,還是需要來理清一些基本事實和問題。

1、梁孟松作為技術大牛,這是業內公認的

資料顯示,梁孟松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機博士,畢業後曾在美國處理器大廠AMD工作幾年,在40歲那年(1992年)返國加入臺積電。

梁孟松的恩師與博士指導教授,正是曾任臺積電首席技術官的伯克利電機系教授胡正明,舉世知名的FinFET發明人。

梁孟松在臺積電的十七年間,戰功彪炳。臺積電在2003年,以自主技術擊敗IBM,一舉揚名全球的130納米“銅工藝”一役。行政院表揚臺積電研發團隊,當時負責先進模塊的梁孟松名列第二,功勞僅次於資深研發副總蔣尚義。

在此前臺積電因梁孟松轉投三星而提起的訴訟狀當中,臺積電強調梁孟松“負責或參與臺積電每一世代工藝的最先進技術。”梁孟松還是臺積電近五百個專利的發明人,遠多於其他主管,也是“新工藝設備遴選委員會”之一員。

三星之所以不惜代價將梁孟松挖到三星負責先進制程,也正是看重瞭梁孟松的能力。

梁孟松於2009年2月正式從臺積電辭職之後,轉赴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任電機工程學系和電子所教授,間隔半年多時間,就前往隸屬於三星的韓國成均館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之後的庭審證據顯示,梁孟松那時實際就已經開始參與三星的制程工藝的研發瞭。

在與臺積電的競業協議期滿之後,2011年7月梁孟松正式擔任三星電子LSI部門技術長,而在此之前其還率一大批FinFET技術(鰭式場效晶體管)團隊成員投靠瞭韓國三星,使三星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與臺積電的技術差距急速縮短。

臺積電因懷疑梁孟松泄漏技術等機密給三星,便開始圍剿這位“叛將”,並於2011下半年訴請禁止他把臺積電技術機密、人員資訊泄露給三星,並禁止梁孟松在2015年年底前為三星服務。直到禁令期滿之後,梁孟松才正式重返三星。

但是業界普遍認為,雖然梁孟松在那期間無法在三星任職,但是其仍然還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幫助三星。

特別是在2015年,三星14nm工藝領先臺積電的16nm工藝之前量產,不僅成功拿下瞭高通的訂單,並且蘋果的A9處理器訂單也被三星搶去一大部分。而三星之所以能夠迅速縮短與臺積電的技術差距,並且成功超越,梁孟松的貢獻無疑很大。

這也是為何在2017年,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遠赴韓國將其請至中芯國際擔任聯席CEO,希望其帶領中芯國際突破14nm工藝的關鍵。

2、蔣尚義同樣是技術大牛

蔣尚義現年74歲,1968年於國立臺灣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1970年於普林斯頓大學獲電子工程學碩士學位,1974年於斯坦福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曾在德州儀器和惠普公司工作。1997年,蔣尚義返回臺灣,任臺積電研發副總裁。

在中芯國際公告介紹中,蔣尚義在臺積電“牽頭瞭0.25μm、0.18μm、0.15μm、0.13μm、90nm、65nm、40nm、28nm、20nm及16nm FinFET等關鍵節點的研發,使臺積電的行業地位從技術跟隨者發展為技術引領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蔣尚義在2003年牽頭“0.13微米SoC低介電質銅導線先進邏輯制程技術”,擊敗IBM等一流半導體大廠,讓臺積電一舉揚名。同樣參與瞭這一研發的梁孟松的貢獻度也隻能排在蔣尚義之後。

2006年,蔣尚義從臺積電退休。不過在這之後,臺積電在當時的總裁蔡力行帶領下發展得並不好。繼2007年量產45nm後,40nm的良品率始終上不去,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半導體市場也大幅萎縮。

2009年,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重新披掛上陣(2005年時張忠謀已退休),並請回瞭退休3年的蔣尚義主持技術研發工作。

蔣尚義回到臺積電之後,開始主持40nm的研發工作,並成功在年底將40nm的良品率提升到瞭可商用的量產標準。此後,蔣尚義又帶領臺積電,切入到下一個最為重要的制程節點——28nm,並最終在2011年實現量產,從而在制程上,從落後三星及聯電,實現領先三星及聯電。

直到2013年10月,主導研發的執行副總暨共同營運長蔣尚義才再次正式退休。

2016年12月,蔣尚義首次加入中芯國際,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一職。由於與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有約定,即在中芯國際期間“不做先進工藝、不可以和臺積電起競爭沖突”。因此,在中芯國際期間,蔣尚義並未參與中芯國際的研發。

2019年6月,中芯國際公告稱,蔣尚義因個人原因和其他工作承諾,將不再連任。隨後,蔣尚義出任瞭武漢弘芯CEO,但是在今年6月份,蔣尚義辭去武漢弘芯的董事、總經理及CEO首席執行官等一切職務。之後,弘芯也陷入“爛尾”。

這兩天,由於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引發的梁孟松辭職事件,網上很多網友吐槽說蔣尚義來大陸這些年沒什麼貢獻,還把弘芯搞爛尾瞭,這確實是在胡亂讓人“背鍋”。弘芯的“爛尾”跟蔣尚義並無直接關系,其並不是弘芯的股東,也不是項目的發起人,弘芯“爛尾”是因為資金鏈斷裂的問題,蔣尚義也是“被忽悠”瞭。

所以,此前在《南華早報》通過LinkedIn采訪時,蔣尚義表示,“不幸的是,我在武漢弘芯半導體制造公司的經歷是一場噩夢!很難用幾句話來形容。”

即便蔣尚義從弘芯鎩羽而歸,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還是力邀其重返中芯國際,並且職位進一步提升到副董事長,這也足見周子學對於蔣尚義的認可。

3、梁孟松與蔣尚義真的有舊怨嗎?

前面提到,梁孟松與蔣尚義曾在臺積電共事,當時蔣尚義擔任臺積電研發副總裁,而梁孟松則在其手下擔任資深研發處長,二人也是臺積電在0.13微米工藝上攜手擊敗IBM的關鍵人物,這也是為何二人被業界視為“師徒關系”。

而梁孟松之所以離開臺積電與蔣尚義之間是否存在直接關系也是眾說紛紜。

根據此前臺灣《天下》雜志的報道,掌舵臺積電研發多年的蔣尚義在2006年7月退休,因為臺積電研發組織日益龐大,規劃由兩個研發副總,以“Two in a Box”的方式,分擔技術長的職責。

一位是由來自英特爾,輩分較高的羅唯仁擔任。而梁孟松和孫元成則成為瞭競爭另一個研發副總名額的競爭對手。兩人年紀相近,立功升遷都亦步亦趨,也都當選國際電機電子學會(IEEE)院士,在內部傳為佳話。

在梁孟松和孫元成這兩個人當中,梁孟松一度被視為蔣尚義的“接班人”,成為臺積電的研發副總,理由有二:一是梁孟松當年幫助臺積電建立瞭先進制程模組的研發和量產模式,有功勞;二是他深得蔣尚義“真傳”。

幾年前,蔣尚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我相信他(梁孟松)有相當大的期望,我離開時,他會是其中一個(研發副總)。”

但是,根據業內流傳的消息顯示,在蔣尚義正式退休之前,梁孟松從2006年開始遭到周邊同事排擠,蔣尚義退休後,孫元成得到瞭升遷,成為瞭另一位研發副總,梁孟松卻成為瞭羅唯仁的下屬。

那為什麼臺積電選擇“孫元成”而不選“梁孟松”呢?後來臺積電高層曾在一次采訪裡給出解釋稱,梁孟松是個奇才,但他的能力又深又窄,孫元成負責的是整個制程整合,能力雖然沒梁孟松深,但是有更好的全局觀。

采訪最後,臺積電高層別有意味的補充瞭一句:“梁孟松很能幹,但是個性上有時候……”

“梁孟松是技術奇才,但個性自負,不擅合作與制程整合。”這是一些業內人士對於梁孟松的評價。

在升遷無望之後,梁孟松也開始有些心灰意冷。特別是其在去韓國休假4個月期間,受到瞭韓國三星的禮遇,再加上其韓裔妻子(也是半導體專業人士)的影響,或許在那時,梁孟松就開始有跳槽去三星的想法。

隨後,大概是在2008年,梁孟松向張忠謀透露瞭想辭職的想法。不過,張忠謀對其進行瞭挽留,並向其透露瞭臺積電當時剛開始籌備的“超越摩爾定律計劃”(more than Moore),即在成熟制程制造多樣性的產品,例如微機電、車用IC、傳感器等。張忠謀決定讓梁孟松來負責該項目。

然而,這一決定更是讓梁孟松覺得自己被打入瞭“冷宮”。

數年後,梁孟松在被臺積電起訴侵犯商業機密案的一審庭審中,梁孟松稱:“我在超越辦公室幾個月,完全不受重視,也無事可幹,大傢都知道我被下放瞭,被冷落瞭,我也不敢再去員工餐廳,我怕見到以前的同事,以前的同事也怕見到我,我覺得非常丟人,沒臉見人,我對臺積電付出瞭那麼多,他們最後就這麼對我,把我安排去一個像冷宮一樣的辦公室。”

梁孟松稱,其在臺積電遭到“冷凍”、“降職”,最後才“被迫”從臺積電離職。他聲稱有八個月的時間,隻能做些瑣碎事務,“憑我的資歷要我去一個不能發揮的單位”、“我感到被欺騙、被侮辱,高層完全不重視我”,他當時聲淚俱下地說到。

然而,在梁孟松離開臺積電之後,張忠謀又讓“魏哲傢”去接手“超越摩爾定律計劃”,多年之後,魏哲傢就因為“超越摩爾計劃”的出色表現,成為瞭張忠謀的接班人。如此結果,也難免不讓人唏噓,當年梁孟松的選擇是否正確。

我們以上的信息來看,梁孟松的出走與蔣尚義並沒有直接關系。

蔣尚義於2006年7月申請退休,既然都要退休瞭,怎麼會去打壓自己的老部下梁孟松?在蔣尚義退休後,臺積電選擇孫元成成為另一位研發副總,這很大程度上應該也是張忠謀和蔡力行的意思(2005年張忠謀第一次退休,蔡力行任總裁)。當時空降來的另一位研發副總——英特爾前先進技術研發協理羅唯仁也是蔡力行力邀來臺積電的,而其也是蔡力行臺大物理系學長。

此外,資料顯示,梁孟松是2009年2月正式辭職的,退休瞭三年的蔣尚義則似乎是在2009年6月之後才回歸的臺積電重掌研發。

所以,網上的一些說梁孟松是被蔣尚義打壓才離開臺積電的,認為兩人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舊怨的說法似乎是難以“站住腳”。

網上還有更加“張冠李戴”的說法,稱梁孟松當初被臺積電起訴的證據之一,其在競業協議期間(在成均館大學擔任訪問教授時),就用瞭“msliang@samsung.com”的郵箱給已經退休的蔣尚義發賀壽郵件(證明其當時就已經在三星就職),而蔣尚義據此向臺積電告發瞭此事,使得梁孟松被臺積電起訴,被迫離開三星,直到2015年底才回三星。因此兩人結下瞭仇怨。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當時是梁孟松的恩師胡正明正要過生日,他就發郵件給自己的學生們,讓大傢都回來聚一聚。當時,梁孟松回瞭郵件,然後被其同學發現其郵箱地址居然是“msliang@samsung.com”,隨後才被曝光。整件事情跟蔣尚義沒有關系。

所以,還是希望網友們不要硬是給梁孟松和蔣尚義搞成一定有什麼深仇大恨。至少,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並沒有證據表明雙方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4、梁孟松與趙海軍不和?

2017年,在周子學的力邀之下,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而為瞭給予梁孟松足夠的禮遇與職權,中芯國際還效仿臺積電設立瞭聯席CEO一職。但是,這卻讓剛升任CEO不久的趙海軍非常的尷尬。

由於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同時為瞭避免雙方之間矛盾,在內部分工上,梁孟松負責先進制程,趙海軍負責成熟制程,可謂是各管一畝三分地,在董事長趙海軍的協調下,兩人也還能相安無事。

不過,在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之後的第二年開始,業內就曾多次傳出梁孟松與趙海軍不和將要離職的傳聞。

比如在2018年10月,業內就傳出消息稱梁孟松可能將離開中芯國際,意欲“另起爐灶”參與由以前臺積電南科 14 廠的核心團隊為主要成員的新籌建的晶圓代工企業。此一消息傳出後,引發瞭業內的極大震動,不過最終該傳聞還是止於“傳聞”。

對於內部管理方面,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梁孟松是技術大牛,但是企業的運營管理並不是其擅長的。

據Technews報道稱:“梁孟松來中芯國際要求大權獨攬,先斬後奏,大搞內部清洗,並且把他的發小聘為管設計服務的高級副總,但其卻不懂技術。他的獨斷專行導致中芯國際人心渙散、大量核心技術人員離職,連很多老客戶也紛紛轉產其他制造廠。”

顯然,如果該消息屬實的話,同為聯席CEO的趙海軍必然會對梁孟松非常的不滿。

不過,反過來看,大多數的企業在空降CEO之後,該CEO往往都會帶來大批的自己人,建立自己的派系,已進一步鞏固自己的領導力,以強化後續的自己的規劃能夠被徹底的執行。

另外,根據此前的媒體報道,2019年,因為5G手機快速增長,電源管理芯片比4G多消耗3-5倍,陷入全球缺貨。趙海軍在董事會提議擴建新產能,滿足電源管理芯片的新需求。

梁孟松則對此投下反對票,理由是這種成熟工藝產品,不如自己負責的先進制程重要。而這也給梁孟松與趙海軍之間本就不和的關系更加激化。

5、梁孟松對中芯國際實際貢獻有多大?

前面有介紹,梁孟松在先進制程工藝技術上確實是大牛級別的。別的不說,就其在臺積電、三星作為研發先進制程的負責人的多年經驗,就足以幫助中芯國際在先進制程工藝的推進上大幅提速。

梁孟松上任後進行瞭一系列調整:加強研發隊伍建設,強化責任制,調整更新14nm FinFET規劃,將3D FinFET工藝鎖定在高性能運算、低功耗芯片應用等。很快,中芯國際之前一直停滯不前的14nm研發進度開始加速。

2018年中芯國際第二季財報公佈之後,中芯國際還宣佈“14納米FinFET技術開發上獲得重大進展,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預計2019年上半年風險量產。”而此時距離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僅10個月左右的時間。隨後在2019年年末,中芯國際14nm工藝順利量產。此後,中芯國際又開始第二代先進工藝N+1及N+2技術研發。

今年10月,芯動科技宣佈,該公司已完成全球首個基於中芯國際FinFET N+1先進工藝的芯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國產,功能一次測試通過,為國產半導體生態鏈再立新功。另外,根據芯智訊的瞭解,在此之前嘉楠科技的一款礦機芯片也成功基於中芯國際的N+1流片成功。

可以說,在梁孟松的帶領之下,中芯國際在先進制程上研發確實取得瞭不錯的進展。

在之前的網上曝光的梁孟松的辭職聲明當中,梁孟松也表示,自2017年11月擔任中芯國際聯席CEO至今已有三年多,幾乎從未休假,在其帶領的2000多位工程師的盡心竭力的努力下,完成瞭中芯國際從28nm到7nm工藝的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梁孟松強調,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10年以上時間才能才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有部分業內人士以及媒體認為,梁孟松在該聲明當中的表述,將這些成績都歸功於自己,實在是有些言過其實。

對於這個觀點,我們還是認可的,梁孟松雖然是研發大牛,但是依然還是依靠著團隊的力量來實現的。

另外,有業內人士稱,中芯國際“14nm也是沿著以前的技術路線做下來的,梁孟松並沒有特別創新之處。”雖然14nm在其帶領下實現瞭量產,但也是和前任喻少峰博士的貢獻分不開的,而且目前也沒有達到梁一年前宣稱的95% 良率,實際良率至今還是業界同節點FinFET工藝中落後的。

對於這一說法確實有一定的可信度。不過,根據之前的資料顯示,在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之前,當時中芯國際的28nm低階Polysion才勉強量產,主流28納米HKMG良率更是不如預期。而中芯國際在28nm、14nm、N+1工藝上的突破,也確實是在梁孟松主導中芯國際先進制程研發之後實現的,這也是難以否認的。

梁孟松在辭職聲明中也透露,目前中芯國際的“……14nm、12nm、n+1等技術均已進入規模量產,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5nm和3nm的最關鍵、也是最艱巨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隻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另外有媒體報道稱,從中芯國際最新的Q3財報來看,55/65nm、40/45nm的成熟工藝依然是中芯國際盈利的主要來源,14/28nm的收入僅占中芯國際的14.6%(其中14nm占比可能較低),這也意味著梁孟松主導的先進制程並沒有給中芯國際的業績貢獻多少營收和利潤。“真正的成績,最終看的還是先進制程的量產程度,為公司創造瞭多少營收。梁孟松近三年來所交出的答卷或許並沒有達到周子學的心理預期。”

不過,簡單的拿目前先進制程的營收占比來衡量已量產的14nm的價值完全是“無腦”的行為。以14nm先進制程在營收當中占比太少為由,來讓梁孟松“背鍋”真是讓人無語。

要知道即便是晶圓代工市場的龍頭老大臺積電,今年三季度其16nm及以上制程的營收占比仍高達57%。投入巨大的5nm制程目前的營收占比僅8%。按照前面某些媒體的邏輯,豈不是要臺積電也趕快放棄搞什麼5nm制程算瞭,把在5nm上燒的百億美金都投給成熟制程多好啊,現在成熟制程供不應求啊。搞笑不?

另外根據之前的資料顯示,在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之前,當時中芯國際的28nm低階Polysion才勉強量產,主流28納米HKMG良率更是不如預期。而且作為中芯國際當時最先進的工藝制程,2016年底的時候28nm工藝隻占中芯總營收的3.5%。而到今年第三季度,14/28nm的收入占中芯國際的比例已達14.6%。對比之下,我們還是能夠看到一些成績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梁孟松雖然是聯席CEO,但是扮演的角色可能更多還是先進制程的技術負責人,對於企業的運營,客戶的擴展並不是其擅長的。而中芯國際原本的客戶群就集中在成熟制程,所以14nm出來後,並沒有多少客戶來支持。

而一個新的制程工藝,在沒有得到大規模的出貨驗證之前,很難吸引到大客戶。更何況,臺積電、聯電的先進制程更加的成熟穩定,設備折舊也早已完成,性價比也更高,中芯國際難以與其競爭。

所幸的是,由於美國制裁的關系,以及供應鏈安全的考慮,華為海思成為瞭幫助中芯國際“不斷試錯”的14nm的大客戶,使得中芯國際的14nm良率得以不斷提升。在今年三季報後的電話會議上,梁孟松才正式表示,目前14nm良率已達業界量產水準。

然而誰又能預料到,由於美國對華為制裁的持續加碼,使得臺積電、中芯國際等晶圓廠自9月15日之後,無法利用美國設備為華為代工芯片。而失去瞭華為訂單之後,中芯國際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客戶來填補產能。在此之前,中芯國際為瞭接華為的14nm大單,將14nm產能從3000片擴大到瞭15000片。

更加禍不單行的是,中芯國際近期還被美國國防部列入瞭“黑名單”,中芯國際采購美系設備、零部件及原物料開始受限,中芯國際進一步發展先進制程之路進一步受阻。

而在此之前,美國就已經對中芯國際向ASML購買的能夠制造7nm以下工藝的EUV光刻機的交付進行瞭阻撓。這也意味著中芯國際將止步於7nm。

根據梁孟松的說法,目前中芯國際的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

顯然,在此背景之下,梁孟松接下來對於中芯國際的作用必然將顯得越來越可有可無:即使其離開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的7nm也能繼續按照規劃完成。即便其繼續留在中芯國際,中芯國際也不能向7nm以下繼續推進瞭。

6、引入蔣尚義更符合中芯國際利益?

在目前中芯國際難以繼續發展先進制程的情況下,那麼中芯國際就需要尋找其他的可以繼續發展的方向。而蔣尚義希望發展的先進封裝技術與小芯片技術(Chiplet)似乎更符合目前中芯國際的需求。

先進封裝技術與小芯片技術可以幫助芯片在現有的制程之下實現性能的進一步提升,以及成本的進一步優化。目前英特爾和臺積電都在積極發展先進封裝技術與小芯片技術,並取得瞭不錯的成果。比如可以支持多種不同制程工藝的異構的多個小芯片混搭的英特爾的EMIB封裝技術以及3D邏輯芯片封裝技術Foveros 3D等。

而根據問芯Voice報道稱,蔣尚義之所以接受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的邀請,重回中芯國際,並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主要是為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業的目標,尤其是技術上的理想”,他對半導體還有有很強烈的熱情,非常熱衷先進封裝技術與小芯片技術(Chiplet),認為在中芯國際要實現他的理想會比較容易。

顯然,周子學應該是給予瞭蔣尚義支持其在中芯國際發展先進封裝技術與小芯片技術的承諾。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蔣尚義曾於2016年12月20日至2019年6月21日擔任中芯國際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獲得4萬美元年度現金酬金、18.75萬股可供認購普通股、18.75萬股受限制股份。

此次蔣尚義回中芯國際擔任副董事長,中芯國際為蔣尚義開出瞭6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40萬元)的固定年薪以及年度激勵。

根據媒體結合臺積電股東會年報分析,蔣尚義在臺積電退休前,擔任共同營運長時的薪酬,應該與現任臺積電董事長、時任共同營運長的劉德音處於同一個級別,結合年資和職位來看,大致在1億新臺幣左右,也就是大約2300萬元人民幣。

換言之,蔣尚義在中芯國際拿到的薪酬,還不到其在臺積電時的1/5左右。顯然,對於中芯國際來說,以約440萬年薪的薪資,請來蔣尚義這位擁有45年之久的半導體行業從業經驗,擁有極為豐富的產業資源、人脈資源的大佬執掌中芯國際,顯然是非常值得的。

6、梁孟松辭職有何“條件”?

根據業內爆料顯示,在12月15日中芯國際的任命蔣尚義為副董事長的董事會召開之前,梁孟松就已經準備好瞭那份辭職聲明,並且在會議的前一天就流傳到瞭外面。

而根據中芯國際12月16日公告顯示,“本公司已知悉梁博士其有條件辭任的意願。本公司目前正積極與梁博士核實其真實辭任之意願。任何本公司最高管理層人事變動,以本公司發佈公告為準。”

這份公告透露瞭三個信息:1、梁孟松的辭職是“有條件”的;2、梁孟松在辭職聲明當中的透露的辭職意願是否是真實的,還需要核實;3、梁孟松到底是去是留,尚未有定數,一切以中芯國際的公告為準。

所以,這裡就有瞭一個關鍵問題,梁孟松辭職有何條件?而這一問題也使得外界浮想聯翩。在結合前面梁孟松在董事會之前就提前發出辭職聲明的爆料,這也使得外界有觀點認為梁孟松這是在搶先發難,其目的不純。

不過,從梁孟松的角度來看,董事長周子學未與其充分溝通,就突然將梁孟松的老上司蔣尚義請回來,並且讓蔣尚義擔任比其職務更高一級的副董事長,這肯定會讓梁孟松非常的不爽。進而讓梁孟松認為,周子學引入蔣尚義就是為瞭針對他,逼他走。而按照梁孟松的高傲的性格,也必然咽不下這口氣,以退為進,拋出辭職聲明,引發輿論風暴,也並不奇怪。

至於辭職有何條件,從之前的辭職聲明來看,梁孟松實際有明確要求,“公司應該對我這三年多的貢獻給予全面公正的評價,而我應有接受和申訴的權利。”這似乎是要求中芯國際給予其足夠的“聲譽”上的保障。畢竟,在加入中芯國際之後,梁孟松已經先後成為瞭臺積電和三星的“叛將”。

當然,梁孟松是否會有其他的條件,還是說此番發難,隻是以退為進,獲取談判籌碼,進而進一步鞏固自身在中芯國際的地位,猶未可知!

小結:

總結來說,此番人事變動,董事長周子學並未提前與梁孟松當面進行充分的溝通,隻是提前進行瞭電話通知,這也難免讓其覺得“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

此外,梁孟松本就與另一位聯席CEO趙海軍不和,現在又突然多瞭個頂頭上司,而且還是原先在臺積電在風頭上一直蓋過他的老上司,這肯定會讓本就心高氣傲的梁孟松難以接受。

更為關鍵的是,目前的中芯國際由於受美國的限制,未來發展先進制程將受到限制。這也迫使中芯國際不得不考慮在其他方向上進行突破,而蔣尚義力推的先進封裝技術及小芯片技術方向似乎更適合中芯國際。

對於現階段的中芯國際來說,能夠調用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同時在先進制程、先進封裝及小芯片這兩個方向上進行大量的研發投入。此時,中芯國際引入蔣尚義擔任副董事長,成為比梁孟松更高一級的負責人,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為何,梁孟松認為中芯國際已經不需要他的原因。

雖然中芯國際尚未公告梁孟松離職,但是現在事情鬧這麼大,雙方即使想讓步恐怕也已沒有多大回旋餘地,如果蔣尚義和梁孟松兩人必須走一個,那麼走的肯定是梁孟松。即便梁孟松此番都留下來瞭,那麼未來梁孟松與內部其他管理層的矛盾依然會繼續,隻是下一次何時爆發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