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次太空之行吸引到大量註意力。有些人贊美讓人安全往返太空所需要的工程和毅力,贊美不斷推進人類探索邊界的奇跡。但更多人在抱怨這些億萬富翁並沒有把資源用在對抗疫情、氣候變化等人類更緊迫的問題上。幾十年前,當佈蘭森、貝索斯和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這三人各自的太空公司剛剛起步時,一度被視為億萬富翁們夢想太大的典型。但現在,人們發現,億萬富翁們的太空夢隻是更大太空產業中最亮眼的一小部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地球軌道和更遙遠的太空已經被幾十傢私營公司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實現商業化。佈蘭森和貝索斯之所以乘坐自傢公司研發的宇宙飛船升空,隻不過是對飛船安全性的認可。確切地說,太空已經向所有企業開放。即使貝索斯決定在7月20日之前退出,其他人仍將繼續進入太空。未來可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以及成千上萬的設備進入太空,進一步使太空產業化。無論馬斯克是否會在火星上定居,太空中發生的一切都將是未來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和技術故事之一。
佈蘭森在亞軌道太空飛行中體驗失重
最近私人太空行業就有不少動作。一傢名為阿斯特拉太空(Astra Space)的公司上市,其在風險資本的支持下,短短幾年時間裡就造出瞭一枚能上天的軌道火箭。公司目標是每天連續將衛星送入軌道。阿斯特拉太空以21億美元的市值上市後不久,市值28億美元的衛星制造商行星實驗室(Planet Labs)宣佈瞭同樣的計劃。這傢公司每天使用天空中的數百顆衛星觀測地球。螢火蟲航空航天公司(Firefly Aerospace)的火箭已經豎立在加州發射臺上,正等待發射許可;OneWeb和馬斯克領導的SpaceX都在定期發射能覆蓋全球的互聯網衛星;位於新西蘭的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正在計劃前往月球和金星的任務。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火熱也有助於私人太空公司上市,吸引投資者向太空行業投入幾十億美元。投資者認為,即使這些公司完成他們目前收到的訂單,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裡,環繞地球運行的衛星數量預計將從3400顆增加到5萬到10萬顆。
考慮到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頻繁從全球各地本已繁忙的私人航天發射場發射一枚又一枚火箭,實際數字可能會有所下降。但無論具體數量如何,但私人太空產業的興起就在眼前。本月兩位富豪開展的太空旅遊競賽不過是這場規模更大產業變革的前奏。這些轉變的結果雖然仍不可預測,但人們應該認真考慮新興太空行業成功的可能性。
客戶們在利用行星實驗室的衛星網絡來跟蹤作物健康、工廠排放量和雨林面積變化。SpaceX和OneWeb提供的衛星互聯網服務有望為偏遠地區的數十億人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火箭實驗室的創始人連大學學位都沒有,他自學瞭所需的工程技術,這傢公司的成功也說明瞭私營太空產業的包容性。在太空中體驗失重的億萬富翁隻是太空產業龐大願景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當然,太空企業似乎仍然是高風險命題,大量利潤遠未得到保證。盡管SpaceX、火箭實驗室和行星實驗室等公司的估值已經達到瞭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但它們尚未證明自己能夠像地球上那些飛輪效應的公司一樣在軌道上順利盈利。就像業內所有人喜歡說的那樣,太空行業是艱難的。但是新一批的太空公司正在試圖弄清楚這個問題,而且潛在的回報遠遠大於億萬富翁們偶然出現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