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拿大電氣工程技術專傢阿德裡安·吉本斯(Adrian Gibbons)對I-Cube4作瞭較為詳細的解讀。

一、高性能計算需求不斷提升,封裝設計難度提高

在過去的幾年中,高性能計算(HPC)領域的需求一直在穩定增長,ML(機器學習)在5G邊緣的應用更是加大瞭這一需求。

過去的幾年,在3D NAND等器件中,2.5D和3D芯片堆疊正在逐步取代傳統IC封裝設計。

據阿德裡安介紹,相比傳統的封裝技術,2.5D封裝技術具備三項關鍵優勢,分別是較低的芯片空間(footprint efficiency)、優秀的熱管理和更快的運行速度。

當下,在超算、數據中心等領域,CPU、GPU的內核數量不斷增加,熱管理的難度也在不斷提升。

三星的新型I-Cube4封裝技術包含4個HBM和1個邏輯芯片,通過異構集成,提升瞭邏輯和內存之間的訪問速度與電源效率,並能夠應用於高性能計算、AI、5G、雲等多種應用。

▲中介層可堆疊實現高帶寬內存接口(來源:Bo Pu)

二、三星控制中介層厚度,降低互連

中介層是多個芯片模塊或電路板傳遞電信號的管道,也是插口或接頭之間的電信號接口。

一般來說,隨著芯片復雜度的提升,矽底中介層也會越來越厚,但I-Cube4的中介層厚度僅有100μm,提升瞭產品性能。

據阿德裡安介紹,I-Cube4的2.5D封裝技術降低瞭空間占用和功率損耗,也使互連較小,加強瞭產品的熱管理。

另外,HBM信道中的電信號完整性也是一個關鍵參數。通過將基準眼圖掩模應用到電信號的眼圖(Eye masks)上,可確定實際電路的傳輸質量,是評估信號完整度的最佳方式之一。

所以三星的研究人員采用該方法比較瞭兩種不同的圖層拓撲(layer topologies),以評估最佳性能,還將兩種不同結構下的走線(trace)寬度和各走線之間的距離進行瞭比較。


▲眼圖的6毫米走線(左)和9毫米走線(右)(來源:Bo Pu)

通過研究,三星研究人員發現,兩種結構在3µm處的性能相似,是其走線之間最小距離的3倍,遵循被稱為3W的佈線原則。這是因為在PCB設計中,走線之間會產生幹擾,應保證線間距足夠大。當線中心間距不少於3倍線寬時,則可保持70%的電場不互相幹擾,這種佈線規則稱為3W原則。

最後,三星還針對I-Cube4開發瞭無模具架構(mold-free structure),通過預篩選測試,在制造過程中找出缺陷產品,從而有效地提升成品率。另外,這也減少瞭封裝步驟,節省瞭成本並縮短瞭周轉時間。

三、寄生參數或影響其產品性能

不過阿德裡安提到,I-Cube4為瞭獲得高計算性能,需要HBM盡可能地接近邏輯芯片,這也造成瞭寄生參數(parasitic parameter)的出現。

雖然寄生參數一般出現在PCB板的設計中,主要產生的原因是電路板和器件自身引入的電阻、電容、電感等互相幹擾,但這一問題也會出現在晶圓層面上。這些寄生參數會影響產品的性能,使其無法達到設計數值。

此外,過薄的中介層也容易出現彎曲或翹起等現象。據三星官網介紹,三星的研究人員通過選擇合適的中介層材料與厚度,解決瞭這一問題。

三星代工部門市場戰略高級副總裁Moonsoo Kang認為,I-Cube4的開發對三星的客戶至關重要。他說:“隨著高性能計算的爆炸式增長,提供一種具有異構集成技術的整體封裝解決方案至關重要,I-Cube4提高瞭芯片的整體性能和電源效率。”


▲I-Cube4封裝結構渲染圖(來源:三星)

結語:I-Cube4或提高其晶圓代工實力

封裝技術作為芯片制造的最後一道工序,既可以防止空氣中的雜質腐蝕芯片電路,也是芯片與外部電路的橋梁,直接影響著芯片散熱等性能。

一方面,存儲帶寬較低,存儲與邏輯芯片之間存在一堵“內存墻”;另一方面,高性能處理器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生產效率較低。

為瞭解決這些問題,臺積電、英特爾、三星等芯片巨頭都在加速對封裝技術的部署,三星本次推出的I-Cube4意味著其封裝技術的再一次進步,可以提升三星代工業務的芯片良品率、降低封裝成本,或將從整體上提升其晶圓代工業務的競爭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