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3月19日引述不具名知情人士的話進一步稱,中國政府正在限制軍方、敏感行業國企和重要機關的工作人員使用特斯拉的汽車,理由是擔心該汽車可能導致國傢安全信息泄露。
該人士表示,此前中國政府對特斯拉汽車進行瞭安全評估,發現汽車的傳感器可能記錄周邊位置的視覺圖像。此外,特斯拉通過汽車可能獲得各種數據,比如用車時間、方式和地點、駕駛人員的個人信息,以及與汽車同步的手機聯系人名單。中方擔心這些數據可能會被發回美國。中國官方目前尚未對相關報道做出回應。
有關於隱私泄露的問題,特斯拉本月已經傳出第二次,不過此次馬斯克這次給出瞭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因此並未給特斯拉公司造成大的影響。
一、特斯拉“間諜”屬性何以見得?
3月20日在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馬斯克視頻連線時表示,特斯拉在美國或中國的公司不會收集敏感或私人數據,然後與美國政府分享,他保證中國客戶的數據會得到充分保護。
馬斯克還鄭重表示:“如果特斯拉用車在中國或者其他地方從事間諜活動的話,那肯定就寸步難行瞭。”馬斯克之所以如此鄭重撇清間諜嫌疑,是因為此前中國政府對特斯拉汽車進行瞭安全評估,發現汽車的傳感器可能記錄周邊位置的視覺圖像。
此外,特斯拉通過汽車可能獲得各種數據,比如用車時間、方式和地點、駕駛人員的個人信息,以及與汽車同步的手機聯系人名單。而中國政府擔心這些數據可能會被發回美國,從而造成國傢信息的泄露。
專傢們表示,面對技術發展,政府需要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立法,加強規范。同時行業需要確定各類標準,界定和保護用戶隱私,確保人工智能技術不被濫用和誤用。
事情的起因還得追溯到3月19日,馬斯克在推特發佈消息稱,將收回一些車主的FSD Beta版的試用權限。原因是這些車主在使用FSD Beta功能時,沒有對道路情況給予足夠的關註。他還稱,之所以是Beta版本,就意味著還處在測試階段,雖然至今沒有發生任何事故,但不能完全不管不顧。因而對於這些不夠關註路況的車主,特斯拉將會收回FSD Beta版本的試用權限。
隨後有用戶向馬斯克詢問,特斯拉的車內攝像頭是否可以監測車主,馬斯克直接回復:“是的”。 馬斯克推特承認車內攝像頭可以監測車主。
此回復一出,全完瞬間炸開鍋,引起爭議,全網幾乎都是反對的聲音。於是,“馬斯克承認用車內攝像頭監控車主”的消息立馬被送上微博熱搜!有網友表示:“有攝像頭不可怕,可怕的是數據上雲!”另有網友擔憂,“萬一有人在車裡換衣服怎麼辦!”
當日,特斯拉中國便對特斯拉裝有車內攝像頭,可監控司機視線一事作出回應。在中國市場上的特斯拉用戶車輛均未開啟車內攝像頭,也不涉及FSD Beta測試,特斯拉表示其在度重視用戶隱私的保護,配備瞭安全等級全球領先的網絡安全體系以確保用戶隱私保護。
至於特斯拉汽車到底有沒有“間諜”的嫌疑,還得從車所搭載設備的功能來看。在特斯拉官網中對Model S Plaid版的介紹是:
該車裝備有前置、側方和車尾攝像頭,視野范圍達360度,前置雷達可探測前方較遠距離的障礙物;超聲波傳感器負責探測附近車輛以降低碰撞風險,輔助泊車。
特斯拉官方微信還詳細介紹“哨兵模式”:“當鎖車並掛上駐車擋時,攝像頭和傳感器將保持開啟,隨時拍攝可疑活動。”
事實上,特斯拉汽車搭載的這些高科技設備他們被稱作為“汽車之眼”,這些設備通常是相輔相成輔助汽車行駛,他們的確會獲取到包括:地理位置、道路情況、周邊行人情況等個人隱私信息。
但問題在於,智能汽車的這些信息,到底誰有權知道,信息存儲在何處,誰來進行管理?目前智能汽車行業飛速發展,信息安全問題不隻是特斯拉一傢企業面對的事情。
二、特斯拉或許可以這麼做
對於智能汽車信息存儲在何處,誰來進行管理等問題,雷鋒網咨詢瞭多位駕駛行業人士,以及綜合許多專業人員意見來看,一般有三種方式解決方案:
1、信息不上雲,隻能留在車內。在如今智能汽車和物聯網開始盛行的年代,應該盡早晚上跨國科技企業在別國擴張業務時獲取到的當地數據,如果在法律沒有允許的情況下,不應該上雲。
2、智能汽車一般配置瞭高精度定位傳感器,理論上可以采集高精度地圖。但大規模高精度地圖采集現在隻有有資質的企業才能制作,通過有資質圖商獲得特定區域高精度地圖,則可以使用,這個特定區域一般也是該城市的自動駕駛示范區。
3、特斯拉應該學習蘋果在貴州上雲。根據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所長秦安的說法,世界各國網絡空間管轄的普遍做法,應該有更多的跨國公司采取像蘋果公司選擇在貴州上雲類似的行動,以符合所在國網絡空間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需求。
三、先進技術帶來的信息安全隱患
由於特斯拉“間諜擔憂”事件與車內安裝“人臉識別”攝像頭涉嫌窺竊用戶隱私事件,二者發生時間間隔短,又均涉及用戶隱私問題,大眾對其認知或存在一定的誤區。
但其實“人臉識別”問題與“間諜擔憂”事件是兩個不同類型的問題。不過這到引起瞭不少網民再對人臉識別造車隱私侵犯的熱議,譬如智能汽車車內是否真的有必要安裝人臉識別攝像頭?
專傢的意見是,隨著自動駕駛的普及,有必要部署更多傳感器對駕乘人員進行識別和檢測,因為可以方便智能系統在得知駕駛者精神疲勞時給予及時的提醒,但如果通過車內部署攝像頭來獲得駕乘人員的狀態信息,則需要慎重考慮。
還有另外一種解答方案,即如果非要瞭解車內駕駛員的精神狀況,或者車內乘客的安全情況,非未必非要使用攝像頭,而可以用光電傳感器和技術代替,它可以通過獲得駕乘人員姿態特征來確定車內情況。如果非要安裝人臉識別,企業至少要明確證明車內信息隻留在車內服務,而不被收集和上傳到雲端。
特斯拉“間諜擔憂事件”雖再次引發人臉識別熱議,輿論聲音不斷擴散,但客觀來講在某些領域,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仍是非常廣泛。
比如在在金融、司法、軍隊、公安、邊檢、政府、航天、電力、工廠、醫療、教育等眾多領域,圍繞著人臉識別技術也還有一條龐大的產業鏈。據權威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人臉識別相關企業總數超過17000傢,其中擁有相關專利技術的7000餘傢,上市公司135傢,高新企業5515傢,小微企業7130傢。
有此規模的龐大且多元豐富的市場主體分佈,可見出人臉識別市場的呈現的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態勢。有數據顯示,到2022年,全球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達75.95億美元。
不過據人民網統計,輿論的不滿並非針對人臉識別技術本身,而是十大人臉識別應用場景,其中包括商場門店、汽車4S店等,“3·15”後最受輿論關註的十大人臉識別應用場景中,與央視曝光現象直接相關的商場門店、汽車4S店等場景熱度遙遙領先,其後為支付轉賬。醫療服務、App登錄、實名登記、辦公考勤、高校教學、小區門禁和售樓處等熱度明顯較大,且除售樓處負面問題較多外,其餘則以中性信息為主。
人民網還表示,從整體態度來看,輿論在深刻反思人臉識別技術負面問題的同時,充分肯定瞭其積極作用。
回顧特斯拉事件,事實上,以前互聯網企業采集用戶信息時也存在過安全隱患的問題,而如今在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始普及,帶來的安全困境也日益凸顯,必須有配套的法律、法規、監管,個人信息、主要是圖像數據的保護要有多種技術手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