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問題日益嚴峻。濫用、超范圍收集、交易公民個人信息不僅給大眾的正常生活帶來困擾,更成為滋生犯罪的溫床,為電信詐騙、敲詐勒索等不法行為提供“精準引導”。不少對電子設備操作還不熟練的老年人,因誤點瞭某些“釣魚鏈接”或填寫瞭某些“會員資料”,網銀賬戶、通訊錄、傢庭住址、身份證號等信息被犯罪分子竊取,蒙受巨大財產損失。
公民隱私權理應受到法律保護,但在賽博空間中,你的數字身份信息正在以均價不足3元的售價流出,而且這筆銷售你個人隱私信息的交易所得最終還不會流向你。
在2018年中國消費者協會組織的“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問卷調查中,85.2%的受訪者表示遭遇過App個人信息泄露,遭遇信息泄露的九成受訪者表示曾接到過推銷電話或騷擾短信。國傢互聯網應急中心發佈的《2019年上半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顯示,每款App應用平均收集20餘項個人信息。
更為無奈的是,個人隱私泄露之頻繁、波及范圍之廣泛,幾乎讓每一位互聯網公民束手無策:一面是反復被侵犯的個人隱私權,另一面是不知從何查起的信息泄露之源。
從信息獲取的角度看,在互聯網空間,購物休閑、居傢出行、投資理財、打卡登記等都需提供個人信息,公民數字身份的“行走軌跡”如此之多、如此之長,到底哪一步驟被“出賣”,很多時候連當事人自己都想不清楚。
再看信息擴散鏈條。從源頭的信息註冊,到中間的倒手販賣,再到精準的詐騙犯罪等,鏈條之長、困難的舉證要求、漫長的處理周期,也讓你我對維權望而卻步。因此,我們常常耳聞目睹身邊發生信息泄露事件,卻很少聽到有哪些泄露信息的個人或企業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
為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權益,2020年7月,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啟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治理工作,重點打擊App後臺私自上傳個人信息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21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實施,個人隱私權的法典保護時代開啟。民法典中,人格權獨立成編,首次提出“私人生活安寧”,明確瞭侵害他人隱私權的具體行為,並強化對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私人數字生活的“安寧”,既要靠法律,也要靠自己。在法律法規和監管部門日益完善的保護下,公民個人也應樹立隱私信息保護意識。比如,掌握防范泄密竊密的基本技能,妥善保管好包含個人信息的票據、信件等,謹慎參與有可能泄露個人信息的促銷活動,不隨意連接公共網絡,在更換電子設備前進行技術處理等。當發覺個人信息被泄露或接到騷擾電話時,應及時記錄號碼、郵箱等信息,第一時間向監管部門投訴,或訴諸於法律。
隻有多管齊下,才能讓公民隱私權的防護網越織越密,個人信息的防火墻越築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