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8月2日發表在《哺乳動物評論》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佈裡斯托爾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佐伊·穆勒證明,長頸鹿一生中多達30%的時間處於生殖後狀態。 這與其他具有高度復雜的社會結構和合作照料的物種相當,如大象和虎鯨,它們分別有23%和35%的生命處於生殖後狀態。在這些物種中,已經證明絕經後雌性的存在為相關的後代提供瞭生存的好處。
在哺乳動物中 - 包括人類,這被稱為 "祖母假說",該假說認為,雌性動物在絕經後長期生存,以便它們能夠幫助撫養連續幾代的後代,從而確保其基因的保存。研究人員提出,生殖後的成年雌性長頸鹿的存在也可以以同樣的方式發揮作用,並支持作者的論斷,即長頸鹿很可能沿著母系參與合作育兒,並為相關親屬的共同育兒做出貢獻。
佐伊說。"我感到困惑的是,這樣一個大型的、標志性的、有魅力的非洲物種,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這篇論文整理瞭所有的證據,表明長頸鹿實際上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社會物種,具有復雜和高功能的社會系統,可能與大象、鯨類和黑猩猩相當。我希望這項研究能在沙子上劃出一條線,從這一點出發,長頸鹿將被視為聰明的、群居的哺乳動物,它們已經進化出非常成功和復雜的社會,這有利於它們在艱難的、充滿捕食者的生態系統中生存。"
為瞭讓科學傢們認識到長頸鹿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物種,佐伊提出瞭未來研究的八個關鍵領域,包括需要瞭解年長的、生殖周期結束後的成年個體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以及他們為群體生存帶來的健身效益。
佐伊補充說:"認識到長頸鹿有一個復雜的合作社會系統並生活在母系社會中,將進一步促進我們對其行為生態學和保護需求的理解。如果我們對該物種的行為生態有一個準確的理解,保護措施將更加成功。如果我們把長頸鹿看作是一個高度社會化的物種,這也會提高它們的'地位',使之成為一種更復雜、更聰明的哺乳動物,越來越值得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