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來自56個國傢的3762名符合條件的參與者的回答,研究人員確定瞭10個器官系統的總共203個癥狀;其中66個癥狀被追蹤瞭7個月。最常見的癥狀是疲勞、勞累後不適(身體或精神勞累後癥狀的惡化)和認知功能障礙,通常稱為腦霧。
在各種各樣的癥狀中,其他癥狀包括:視覺幻覺、震顫、皮膚瘙癢、月經周期變化、性功能障礙、心悸、膀胱控制問題、帶狀皰疹、記憶力下降、視力模糊、腹瀉和耳鳴。
該研究小組呼籲評估長期COVID的臨床指南應大大拓寬,超越目前建議的心血管和呼吸功能測試,包括神經精神、神經系統和活動不耐受癥狀。
此外,由於長期病患"在沉默中受苦",作者主張應開展一項全國性的篩查計劃,任何認為自己有長病期COVID的人都可以參加。鑒於影響多個器官系統的癥狀的異質性(多樣性)構成,隻有檢測出根本原因,患者才能得到正確的治療。
該調查對那些年齡在18歲或以上、出現過與COVID-19一致的癥狀的人開放,包括那些SARS-CoV-2檢測呈陽性的人。它由257個問題組成。為瞭描述持續時間較長的COVID癥狀的特點,調查數據的分析僅限於患病時間超過28天,且癥狀發生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之間的受訪者,允許對第一周至第七個月的癥狀進行分析。
雖然該研究沒有估計長COVID在整體上有多普遍,但其他研究估計,每七個人中有一個人在檢測結果呈陽性的12周後有一些癥狀(來自國傢統計局),或幾乎30%的人在有癥狀的疾病12周後有癥狀(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的REACT研究)。
調查總結
在這個漫長的COVID隊列中,癥狀持續超過35周(8個月)的概率為91.8%。在3762名受訪者中,3608人(96%)報告癥狀超過90天,2454人(65%)出現癥狀至少180天(6個月),隻有233人已經康復。
在那些不到90天就康復的人中,癥狀的平均數量(在66個癥狀中隨時間測量的11.4個)在第二周達到高峰,對於那些沒有在90天內康復的人,癥狀的平均數量(17.2)在第二個月達到高峰。癥狀超過六個月的受訪者在第七個月平均經歷瞭13.8個癥狀。在患病期間,參與者平均經歷瞭55.9個癥狀(在研究中測量的203個較長的清單中),平均涉及9.1個器官系統。
這項研究首次展示瞭大量的癥狀,特別是神經系統的癥狀,這些癥狀在長期COVID患者中普遍存在,而且持續存在。
89.1%的調查參與者經歷瞭復發,運動、身體或精神活動和壓力是主要的誘因。45.2%的人報告說與患病前相比需要減少工作時間,22.3%的人在調查時根本沒有工作。
85%以上的受訪者有記憶和認知功能障礙,是最普遍和最持久的神經系統癥狀,在所有年齡段都同樣常見,並對工作產生瞭實質性影響。
頭痛、失眠、眩暈、神經痛、神經精神變化、震顫、對噪音和光線的敏感性、幻覺(嗅覺和其他)、耳鳴和其他感覺運動癥狀也都很常見,並可能指向涉及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的更大的神經系統問題。
研究小組的未來工作將集中在長COVID的新興課題上:心理健康結果、診斷和抗體測試、癥狀聚集和疾病的社會經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