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述文章的作者是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研究員王海軍等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平是該文章的通訊作者。

嚴重幹旱,當地植被生產力下降,大象開始北遷

2020年3月,一群野生亞洲象向北遷移,從保護區最大的區域勐養到昆明。它們原本居住在西雙版納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然而,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它們要去哪裡或為什麼,因為大象遷徙是一個復雜的生態過程,可能有不同的持續時間、距離、時間和驅動因素。”該文稱,對於象群北遷的原因,有幾種猜測:棲息地縮小、食物短缺、人口增長、機會主義行為、牧群領袖的偏離以及地磁變化。

而這一最新發表的文章提出,2019年和2020年的炎熱幹燥天氣突然增強,引發瞭象群北移。

大象是大型食草動物,一頭成年象每天要消耗100-300公斤的食物和80-200升的水。

亞洲象以100多種不同的植物為食,主要是錦葵屬植物、豆科植物、棕櫚樹、莎草和真草。

受益於政府的保護工作,大象的數量從上世紀60、70年代的不到150頭,到2016年的216-243頭,再到2020年的近300頭。

遙感數據顯示,當地植被生產力在2020年3月出現深度下降,當地同時發生瞭嚴重幹旱。據此,文章猜測,象群北遷或因極端炎熱幹燥的氣候導致草本和灌木植物急劇退化。

前述文章通過收集並分析西雙版納過去40年和最近5年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的時間數據發現,1990年代後期以來,當地年平均氣溫穩步上升,2019-2020年比1981-2010年高1.6℃。2019年和2020年年均降水量出現明顯下降,高溫缺雨導致2019年出現中度幹旱,2020年又出現極端幹旱。最近兩年,當地月度幹旱相關指數穩步下降,並在2020 年3月達到異常低的水平(相關指數越低,幹旱越嚴重),這也正是這群大象開始向北遷徙的月份。

化石:八千多年前,象群抵達黃河流域

亞洲象的遷徙行為可能是由各種內在或外在因素的復雜整合驅動的,隨不同的時空尺度而變化。

化石記錄顯示,亞洲象在全新世期間進行瞭大規模遷徙。八千多年前,當氣候比現在高約2℃時,象群最北到達黃河流域。在全新世早期,溫暖潮濕的氣候可能提供瞭豐富的植被和飲用水,為更多向北擴張的大象提供支持。隨著逐漸降溫和人類活動的激烈,大象逐漸撤退到雲南省西南部。隨著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大象在南北方之間的大規模遷徙可能會反復發生。

文章指出,大象相對較短距離的遷徙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之間。

幾十頭亞洲象冒險從勐侖勐臘地區向北遷徙到勐陽自然保護區,或許是為瞭尋找更好的食物和棲息地。由於2019-2020年的年平均氣溫為6℃,目前尚不清楚氣溫升高是否為推動大象向北遷徙的直接因素。在全球范圍內,炎熱幹旱的氣候正在以不同形式影響著大象。想要更好地瞭解大象部分遷徙的機制,需要對大象的運動行為和相關環境因素進行監測和更詳細的監測數據。

2020年5月和6月,非洲博茨瓦納曾發生300多頭非洲象大規模死亡事件,這幾乎與雲南大象的向北遷徙相吻合。在博茨瓦納,持續的高溫和幹旱條件刺激瞭藍藻生長和藍藻毒素的產生,導致大量非洲象飲用富含藍藻毒素的水而死亡。

2021年1月至3月,博茨瓦納再次發生類似事件,39頭非洲象因不明原因死亡。在博茨瓦納,保護區內的圍欄限制瞭大象的自由活動,使它們暴露在受污染的飲用水中。在21世紀,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預計將增加,給亞洲和非洲象等陸生哺乳動物的生存帶來更大的壓力。

該文章提議,為有效保護瀕危野生動物,應更加重視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氣候事件的協同效應,以便制定適應性管理策略,如重新設計自然保護區,增加棲息地,擴大和連接遷徙走廊的連通性,以及增加糧食資源。

中國政府幾十年的努力,在滇西南的亞洲象保護和象人共存方面取得瞭實質性的成就。

“然而,我們仍然受到這些生物的挑戰,因為我們既無法與這些大象進行良好的溝通,也無法做出可靠的長期氣候預測。”

文章提到,當地政府通過與科學傢、農民、當地人以及各種社交媒體平臺的合作,正在努力確保這些大象的安全,避免人象沖突。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如何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實現與大象的長期和諧共處,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隨著繼續收集更多的數據,它將有助於指導我們與這些聰明的生物的互動,並有望確保它們在未來的許多世紀裡的生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