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專傢和業內人士表示,雖然AI+啟蒙教育是值得期待的發展趨勢,但真正發揮出AI為啟蒙教育賦能的潛在優勢仍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AI隻為外衣?
技術賦能啟蒙教育還有很長的路
“AI+啟蒙,不僅能讓兒童對現代技術產生一種感受和體驗,也能讓我們的孩子在語言、邏輯思維發展的敏感期,通過AI技術擁有一個好的互動對象,一個陪伴者、學習者和玩伴,這對孩子的生長發展,包括未來的自主學習都有著積極意義。”在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導服務中心主任茅紅美看來,隨著AI技術和工具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處於起步階段的AI啟蒙教育是一種不錯的嘗試。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鐘柏昌分析認為,AI啟蒙課具有前期開發成本高、邊際成本遞減的特點。與早教啟蒙課相比,AI啟蒙課不僅打破瞭時空限制,還能以較低的價格讓更多傢庭享受標準化課程服務。
雖然AI+啟蒙教育有豐富的想象空間,但記者通過測評發現,不少冠以“AI”頭銜的啟蒙課程主要是以錄播課或動畫片的單向傳授方式展開,互動性並不突出。
“這些課程的所謂互動主要體現在隨堂檢測、學習報告生成環節,其本質是與直播課相區別的錄播課。”啟蒙教育業內人士林亦峰表示,目前,“AI啟蒙課和真正意義上的AI+啟蒙教育存在不小的差距”。
交互設計還不完善、人機交互很難深入、情感交互缺乏……“這些對學齡前兒童而言是一個重要缺失。”鐘柏昌說。
林亦峰表示,要讓AI啟蒙課程真正在功能上實現交互,而不僅僅是環境和氛圍上的烘托渲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適合兒童嗎?
幼兒應在真實世界裡探索、感受和體驗
形式多樣、內容有趣,在采訪中,不少傢長對AI啟蒙課程豎起瞭拇指。
但在茅紅美看來,給孩子報名AI課程,傢長需謹慎。“首先,在線教育並不符合學前兒童的生長發育特點;其次,這些AI課程的內容、質量還需相關部門為傢長做好監管、把好關。”茅紅美說。
作為在線教育的細分產品,用眼健康也是外界對AI啟蒙課程關註的一大重點。
最近,教育部印發《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提出,幼兒連續使用電子產品應不超過15分鐘,兒童單次使用電子產品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AI啟蒙課程時間都控制在15分鐘內,但這隻是單科時間。鐘柏昌說:“如果傢長不能合理選擇學習時間和控制課時總量,孩子每天面對屏幕的時間和密度將超出合理范圍。”
此外,盡管不少App配備瞭護眼功能,如當兒童的眼睛與屏幕小於一定距離時,會暫停播放,提醒兒童調整姿勢,但現實中,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監督和科學調配,這些技術層面的設計也很難奏效。
選最有名的?
課程同質化之下的不良生態
“AI課太多瞭,不知道怎麼選時,隻能選有名的。”在談到為何給女兒選擇某頭部AI啟蒙教育平臺的美術課程時,安華解釋道。
“說實在的,AI啟蒙課程太多瞭,而且內容高度同質化,傢長很難在第一時間就判斷出誰好誰差。”林亦峰提到,為瞭給孩子選出一門不錯的啟蒙課程,有些傢長會花費大量的機會成本去做挑選,“一般至少得給孩子上兩三周的課程才能體會出差異,但是目前AI啟蒙課程一般都是按年度收費,退費也並不容易。”
觀察一些AI啟蒙課的廣告,廣告詞單一、同質化程度高、產品核心價值模糊等是共同特點。
“這些洗腦廣告隻是為瞭讓大傢對品牌形成認知,很少介紹自己的產品特點和價值。”在林亦峰看來,這不僅從側面體現出當前AI啟蒙課市場的同質化和低水平競爭,也折射出整個K12在線教育市場的“痛點”,“因為在教研、課程內容上沒有顯著差異和突破,大傢隻能陷在營銷戰裡,看誰的聲量更大”。
當前,在校外培訓整體面臨強監管的合規化過程中,相較於監管對中小學校外培訓在課時收費標準、退費方式、師資等方面的明確要求,AI啟蒙課程所屬的學前教育培訓市場暫時處於一定的窗口期,尚未有針對性的監管意見和相關法規。
雖然“靴子”還未落地,但作為從業者,林亦峰表示,由於擔心可能出現的合規風險,目前已有不少教育機構暫停瞭課程研發進度。
茅紅美也建議,企業和高校等研究機構應加強合作,在尊重學前兒童認知能力和學習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課程開發。“出於能力和時間精力等原因,再加上培訓機構的營銷導向,讓傢長去做把關人是很難的。要加強監管和規范,通過第三方監管機構對課程效果進行監測評價。政府、企業和研究部門聯手來做好這件事,合力營造一個比較健康的市場環境。”茅紅美說。(應受訪者要求,本文安華、林亦峰為化名)
<!--article_adlist[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1年04月22日第3版
圖片來源:包圖網
本文隻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聯系中國教育新聞網。
原標題:《披著AI外衣的兒童啟蒙課程涉嫌“搶跑”——“高燒不退”的AI課程生態堪憂》
閱讀原文
]article_ad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