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傢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通知下發後,困擾傢校多年的學生手機管理問題終於有瞭明確的解決辦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不過,這些政策在取得積極效果的同時,也招來一片質疑聲。

學校應當如何科學有效管理學生手機?老師和傢長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利用手機?《法治日報》記者對此進行瞭有關調查。

過度使用影響不良 多地加強手機管理

2020年9月發佈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顯示,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2%,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人數比例達到78%,手機是使用最多的上網工具。

在享受數字生活帶來學習和生活便利的同時,近年來,中小學生因過度使用手機產生諸多問題,如沉迷網遊、近視率上升、學業成績下降等,受到社會廣泛關註。手機到底“禁不禁”,應該如何管理,這些年來也一直討論不斷。

實際上,放眼全球,手機沉迷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問題。目前,意大利、法國、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或者課堂,有的規定在教師和傢長的引導下學生才能使用手機,芬蘭則禁止向初三以下學生銷售手機。

為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遊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育部辦公廳今年年初專門印發通知要求,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告訴《法治日報》記者,手機等智能設備雖然有助於學生學習的地方,但使用時誘惑較多,學生很難抵禦,副作用明顯。通知為解決中小學生手機管理難題明確瞭標準。

通知下發一段時間後效果如何?

3月1日,安徽省宿州市下關中學的傢長收到瞭來自學校發出的《關於加強手機管理的規定》,提出學生原則上不得將手機帶入校園,如確有需求的,傢長和學生可填寫書面申請;如發現違規攜帶的,將由學校暫時沒收管理。

該規定一下發,便受到所有傢長的支持,有些傢長發現學生偷偷拿手機到學校後,還會反映給班主任。下關中學政教處張主任告訴《法治日報》記者,近年來學校每學期都會要求學生禁止帶手機入校園、進課堂,但這次取得的效果最好。

據瞭解,新學期開始,全國各地中小學生紛紛加強手機管理工作。比如,北京市教委要求,各中小學設校內統一集中保管學生手機設施設備;江西明確瞭中小學校教職工的管理職責;陜西禁止學生將個人手機帶入課堂等。從目前各渠道反饋情況來看,在通知下發一段時間後,中小學生手機管理有瞭明顯加強,從現實來看取得瞭實際效果。

權衡利弊全面評估 靈活施策根治難題

在采訪過程中,也有不少傢長和學生對學校加強手機管理心存疑慮。

有些平時不在學生身邊的傢長表示,希望孩子能夠隨身攜帶手機,這樣有事能夠及時聯系;一些學生也反映,他們上學需要坐地鐵或者公交,刷卡或者查驗健康碼都需要用到手機,不帶手機去學校根本不可能;還有些傢長擔心學校管理不規范,因為之前有公開砸毀手機、丟進水桶銷毀等一些手機管理不當的新聞。

面對種種疑慮,通知也給出瞭具體的解決辦法: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傢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應通過設立校內公共電話、建立班主任溝通熱線、探索使用具備通話功能的電子學生證或提供其他傢長便捷聯系學生的途徑等措施,解決學生與傢長通話需求。

而對於學生和傢長的訴求,各地學校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3月12日,《法治日報》記者在天津市第一〇二中學看到,放學後有許多學生手中依舊拿著手機。在采訪中記者得知,帶手機的學生一般都是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回傢或者需要用手機支付購買晚飯的,在傢長向學校提交申請書後,入校後手機統一交由老師保管,離校前統一返還學生。

除天津外,多地學校推出靈活對策,避免“一刀切”。

山西長治推出電子學生證,可以實現親子通話、讓傢長瞭解學生到校情況,還有一鍵報警功能;貴州貴陽第一中學針對有乘坐公共交通需求的學生,聯合社區給這部分學生開具瞭有效的健康證明;江西南昌把加強手機管理可能帶來的問題交由師生傢長共同梳理,共同探討化解問題的辦法……

值得註意的是,通知還要求,不得用手機佈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據瞭解,3月份以來,江蘇、甘肅、安徽等地教育行政部門已對此出臺規定加強課堂教學管理。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法治日報》記者說,手機佈置作業雖然方便,但部分地區教育部門和學校忽略瞭不同年齡段學生對手機的自控能力和線上作業完成效率有差別,不僅加大瞭部分學生對手機的依賴,也容易加劇傢校矛盾。

程方平說,對教育部出臺的政策,如果隻是由學校單方面規定落實,難免出現問題。學校應和傢長、學生達成共識,制定三方認可的制度,充分考慮到加強手機管理後可能產生的情況以及如何解決,而不是“一禁瞭之”。這既是懶政,也有違通知要求。

儲朝暉認為,解決手機管理難題需要全面、完整地評估手機使用的利與弊。學校在具體落實通知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和傢長的需要,特別是具體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如何實施才更有效。

程方平說:“在學生違反規定使用手機後,學校可以采取一定的懲戒手段。應當註意的是,同一所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地區的學校之間具體的懲戒方式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定,但一定要適度、有效,不能借題發揮。”

傢校協同註重引導 變堵為疏自我管理

據瞭解,隨著各地加強對中小學生手機的管理,在校期間玩手機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少。不過,課堂上無法玩手機,走讀生回到傢中、住宿生回到寢室後情況如何?是已經戒掉瞭手機癮,還是會選擇報復性玩手機呢?

天津市第一〇二中學的一名學生告訴《法治日報》記者,之前自己會偷偷帶手機然後在課上玩,現在管理嚴起來之後,手機再也拿不到課堂,隻能聽老師講課,沒想到聽著聽著成績比之前有瞭進步,現在他還會主動向父母提出要少玩手機。

安徽省宿州市小學五年級傢長王明明對《法治日報》記者說,自己的孩子在三四歲時就接觸手機,大一點之後一直拿大人的手機玩遊戲,每次管她也不聽,說學校那麼多人都帶著手機玩。現在學校加強手機管理後,沒人玩手機瞭,她的癮就小瞭。傢長再說她時也有瞭“底氣”。現在他和女兒約定瞭手機使用時間,效果不錯。

在幾乎人人有手機的時代,如何“由堵到疏”,讓學生科學理性地對待並合理利用手機,是在加強手機管理的同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通知對此強調瞭傢校溝通的重要性。學校要將手機管理的有關要求告知學生傢長,講清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傢長應履行教育職責,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形成傢校協同育人合力。

為做好傢校共育,北京市廣渠門中學邀請傢長在業餘時間參與親子讀書、運動打卡、社會公益活動等,通過傢長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學生自覺遠離手機;一些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加強心理疏導,讓學生意識到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

程方平說,完全禁止學生使用手機是不可能的事,也沒有必要,因為不隻是學生,手機對傢長和老師都是必須的,學生即使在學校不接觸,回到傢也要接觸。加強管理是一種“堵”的形式,讓手機發揮其真正的作用,需要學校和傢長共同協作,班主任要和傢長多溝通交流,傢長自身也應做好示范,合理引導學生。

儲朝暉表示,要徹底解決中小學生沉迷手機問題,需要盡快確立多樣的考核標準。“隻有教育評價標準多元化,中小學生才能有更多開展戶外活動、親近自然、接觸社會的時間和機會,而不是僅僅依賴手機獲得外界信息,這更有助於增強學生個體的自主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