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共同作者、中山大學的陳少卿博士說。"據報道,城市要對70%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負責,它們對全球經濟的去碳化負有重大責任。目前全球各城市使用的清單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很難評估和比較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減排進展"。
研究合著者試圖通過拼湊一個由53個不同國傢的主要核心城市、較大的城市區域和大都會區組成的167個地點的樣本來解決這個問題。更多的城市被選自中國、美國、印度和歐洲等排放嚴重的國傢,以更真實地代表全球的排放分佈,作者還根據聯合國的分類區分瞭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
結果是這167個城市在2012年至2016年期間的逐個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代表瞭作者所說的世界主要城市的第一份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平衡表。這表明,僅25個大城市就占瞭所研究的167個城市總排放量的52%,其中大部分位於亞洲,如中國的邯鄲、上海和蘇州以及日本的東京,還有歐洲的莫斯科和伊斯坦佈爾。
大多數發達國傢的城市,如澳大利亞、美國和歐洲的城市,其人均排放量明顯高於發展中國傢的城市。兩個主要的排放源是交通和固定能源,包括住宅、工業和商業建築的燃料燃燒和電力使用。
研究作者說,這項研究強調瞭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一致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的必要性,這將最終使我們更容易跟蹤不同地點的減排政策的有效性。最終,需要采取更嚴厲的措施來實現《巴黎協定》中列出的目標,並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研究人員說,這裡采用的框架類型可以使其更容易突出最需要改進的領域。
研究人員說:“應該確定關鍵的排放部門,並將其作為更有效的緩解戰略的目標。例如,應該評估固定能源使用、交通、傢庭能源使用和廢物處理對城市所起作用的差異。”
該研究發表在《可持續城市前沿》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