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但事情終究是變瞭。用蔣偉的話說,原來車企不論怎麼搶人,都隻是車企的“內部矛盾”。現在互聯網來瞭,他們開三倍工資挖人,核心人員年薪可逼近千萬。這是蔣偉沒見過的新場面,"傳統車企總經理級別的年薪不過百萬"。

伴隨著互聯網一起闖入汽車行業的,還有程序員。在汽車業的全新故事中,這些敲代碼的年輕人將會創造出天量的財富。而代表著科技與未來的新能源汽車,沒有變速箱、發動機,這些精密的機械部件被電機和電池替代。在某些企業的眼中,汽車變成瞭“4個輪子加1個手機”。

決定賭上畢生榮譽去造車的雷軍

這意味著像蔣偉和他同事這樣的機械工程師,不再是故事的主角。

毫無疑問,中國汽車行業在今年再次發生巨變。一些悲觀的聲音認為,在車企搞機械的人最後會像紡織工人一樣,被自己奮鬥多年的事業拋棄。

關於機械工程師“失業”這件事,苗頭從幾年前就已出現。2019年,一汽大眾把門關上瞭。這傢合資車企自成立以來,一直是中國汽車市場的佼佼者。它曾讓很多機械工程師跨越階級,巔峰時一年發60個月工資。但在2019年,事情開始起變化,葉雪將這件事定義為“背叛”。

“原來車輛工程是汽車行業的'黃埔軍校',現在反倒成瞭49年的國軍。”

車企不招車輛工程的學生,在過去看來很荒謬。在上學時,葉雪的老師告訴他,汽車工程師“越老越吃香”。現在他還沒熬到吃香的年紀,就已經從車企“下崗”瞭,原因是車企的工資無法支持他在廣州買房。

某一天,葉雪在知乎看見一句話“機械工程師沒有中年危機,因為機械工程師一生都是危機”,他深以為然。

面對變革時不同的態度,將人變成不同的樣子。孫哲在一個月前加入瞭特斯拉。雖然他的前同事稱呼他為“馬斯克的狗腿子”,但他依舊保持著某種程度上的清醒。

他覺得資本燒錢燒“傻”瞭。他認為,不尊重機械工程師的車企,會付出代價。

“隻要汽車還沒飛上天,所有人都要尊重底盤的調校”。

"車輛工程師的黃金年代早已過去"

葉雪|現場工藝,從業8年

當看到越來越多的國傢和地區開始宣佈禁售燃油車時間表時,我就知道車輛工程不再是老師口中那個“越老越吃香”的專業。

我上大學那會,車輛工程是熱門專業,隻要你大學期間好好學不可能找不到工作。那幾年,校招時間晚一點的車企,就抬價勸說學生毀約,重新簽三方協議。我知道的有幾個學長在校招的時候都主動毀約過。

那時候,車輛工程專業的教學和車企的需求很貼合。我們大三會學一年德語,所以我很多同學都去瞭南北大眾。

我們的工作沒有外行想象的那麼厲害。大部分同學雖然能進車企,但多數是去制造崗,隻有少數特別優秀的才會去研發崗。但是一般的應屆生就算去瞭研發崗,也做不瞭什麼高大上的事情。像上汽大眾這種企業,主要的研發都是在德國狼堡做的,圖紙資料那些都是從德國直接拿過來的,改一個螺絲都要德國人點頭。

車輛工程專業學的很多東西都是基礎性的,比如高數、流體力學、熱力學、發動機原理這些。這隻是給以後的工作打基礎,剛畢業的車輛工程學生是做不瞭高技術含量的工作的。

在中國汽車市場快速膨脹的那幾年,車企在招聘端也放寬瞭。隻要你是車輛工程畢業的,就算成績特別差也能進車企。

那時候整個車市就是跑步前進,隻要有產量車就不愁賣。當時我還在產線上實習,偶爾連班倒,做6休1或者兩周休1天是常態。

雖然累,但是工資也很高。在我轉正後的幾年裡,每年都發二十多個月的工資,最多的一年甚至發三十薪。這還不算高的,我後來聽說上汽大眾那時候的工資是我們的1.5倍。

那幾年,上海人找女婿都愛找上汽的工程師,覺得工作踏實有面子,工資也高。

但到後來,車企這種粗放的發展方式也被市場教育瞭。沒有人會想車市下滑怎麼辦,大傢都在擴產。

後來的事情大傢都知道瞭。2018年,中國車市在連續增長二十多年之後忽然開始下滑。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焦慮開始在行業裡蔓延。一些混的不行的小品牌開始出現欠薪的傳聞,大公司也在削減產能。

這時候雖然沒有出現大規模裁員,但是很多企業都開始偷偷放假。給產線上的人放半個月假,然後工資隻發一半,逼你主動離職。

從那時開始,中國汽車機械工程師的黃金年代就已成為過去。

也是那段時間,第一波新造車冒頭,開始瘋狂挖傳統車企的人。我所在的公司的中層,幾乎被挖走一半。他們開兩倍甚至三倍的工資挖人,我們的價位毫無競爭力。當時的那波人才競爭,驚動瞭公司高層。後來公司層面就制定競業協議等制定來應對,但效果也不明顯。

當時也有很多獵頭聯系我。出於好奇,我去考察瞭其中一傢新勢力的實驗室。他們和我說瞭一堆對於汽車行業的看法和規劃。我的直觀感受是,他們似乎並不明白車是怎麼造的。考慮一番後,我拒絕瞭offer。

賈躍亭的FF,是當時汽車業跨界玩傢的縮影之一

我覺得如果我去瞭,就等於是拿自己的前程開玩笑。

不過在這波新四化的浪潮裡,我確實看走眼過。我本來有機會去寧德時代,但因為不想離傢太遠,所以拒絕瞭。去年,因為房價壓力,我選擇離開汽車行業回老傢上班。在此之前,我在車企幹瞭8年,這8年經歷瞭行業的變革,但對於我個人來說整個過程是平淡的。

對於車輛工程師而言,前幾年的車市寒冬隻是行業的正常回調,大傢從過熱的狀態中冷靜下來。而現在新一輪的造車公司出現,這才是真正的挑戰。不主動求變的話,傳統車企的兄弟們就要面臨降薪或者失業瞭。

不過現在這些都和我沒關系瞭。從業8年,我沒做過特別牛逼的事情,但我主導過廣汽某個車型的導入工作。現在在廣州街頭看到自己之前參與過的車型,還會有些感懷。

我也是做瞭一些事情的。

“新勢力給瞭大傢漲薪的機會,這是好事”

蔣偉|底盤工程師,從業15年

這幾年來,一些傳統車企開始縮招車輛工程的人才。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困境。

前幾年造車新勢力剛出來的時候,我並不看好。但特斯拉、蔚來這些公司都跑起來瞭。輿論不再唱衰他們,我們的很多工程師就開始動搖瞭。

新的技術理念和格局攪動瞭市場,這給傳統車企帶來很多未知。這些革新折射到我們這些工程師身上,就是自我懷疑。我的一些同事開始思考,自己做的工作是不是沒價值瞭?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車輛工程師的產出是沒有軟件工程師值錢的。在薪資上,車輛機械工程師的薪資和做自動駕駛的工程師的工資能差一倍。

電氣化和智能化現在是風口,很多高校也在調整。我們現在連做傳統機械的應屆生都很難招到。就算招到瞭,人傢的興趣也不在傳統業務上。

我可以理解年輕人的想法,畢竟新四化是趨勢。現在行業的這種狀況,影響最大的是我們這些做瞭十幾二十年的機械工程師。我何嘗不知道風口所在,但我現在這個年紀再去學軟件是不現實的,我就算學會瞭也幹不過年輕人。再者,就算車企需要軟件開發的人才,企業更多也是直接招軟件的學生,很少考慮從車輛跨界過去的。

輿論的力量,對傳統車企裡面的工程師影響很大。很多人前兩年不去新勢力,為啥今年就義無反顧跳槽瞭呢?

今年這一波挖人潮,我很多同事都去瞭新勢力。他們即使還在做傳統業務,但工資比現在高瞭不少。他們離職不光為瞭錢,也因為焦慮,去追所謂的風口。離職的這批人裡,大部分都是從業七八年的。他們年富力強,有點技術實力,學新的東西也還來得及。

在傳統車企,如果不是沉下來做技術的,基本七八年到頭來職位也不升。但是新勢力不一樣,升職很快,所以很多人就動搖瞭。

但我心態比他們好一點,也沒有那麼焦躁。這一波新勢力出來,我看也沒有媒體說的那麼好。很多人現在跳槽拿高薪,但是那個薪資是因為資本進來所以熱錢多,等風口過去這個錢就沒瞭。

不過刨去新勢力帶來的焦慮,汽車機械工程師本身掌握的技能也開始不夠用瞭。

以前總有人說機械工程師越老越吃香,但現在不是這樣瞭。學三四年技術夠用一輩子的情況早就是過去式瞭。

舉個例子。十幾年前,汽車工程師還在關註零部件會不會斷,會不會裂。而現在因為虛擬仿真能力提升,零部件制造工藝迭代,材料、熱處理等等的提升,那些基礎問題早就不是問題瞭。新的設計優化方法,對傳統業務的效率提升很明顯。

特斯拉的車身一體化壓鑄機   來源:特斯拉官方

現在很多傳統業務都數字化自動化瞭,行業對工程師的要求不再是會用軟件,會做個圖紙,而是具備真正的工程能力。

不過現在的情況也不意味著傳統工程師會被全面淘汰。現在看上去好像做軟件的人才在取代做機械的人才。但機械始終是汽車的底子。機械工程師在工作中要確保產品萬無一失,但是程序員的思路不一樣,程序員可以更新算法去完善產品。汽車不是手機,汽車出BUG是會出人命的。

這種思路產生的分歧,是新造車企業需要去解決的。據我瞭解,現在有些新企業在研發的時候,在車子怎麼開起來舒服,怎麼合理變道這些問題上,機械工程師的話語權是很小的。

有些車企真把自己當軟件公司瞭。

但跳出企業的層面來看,現在汽車業的情形,對傳統業務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業務鏈上的每個環節都在變革和創新,總比行業一潭死水強。

我做過三傢公司,每傢都有自己的問題。對個人而言,還是要沉下心做技術,跟上潮流。迷茫、情緒化是不可避免的,跳槽能解決短期的迷茫,但過個半年一年,新的問題還會出現。

現在汽車行業所發生的情況,依靠個人能力很難解決。但如果個人能力ok,是不用擔心這種變革的。

新勢力給瞭大傢漲薪的機會,是好事情。

“隻要汽車還沒飛上天,所有人都要尊重懸架的調校”

孫哲|車企品牌相關從業者,從業8年

如果車輛工程專業還在用我10年前學的那份教材的話,那這批學生很有可能失業。

以前我上學的時候,有些同學開小差,老師就和我們說:“你們以後一輩子都要跟這個零件打交道,以後不會搞別怪我沒提醒你”。但是現在的新能源汽車,不需要那個零件。

我以前的一些同學現在的處境也很尷尬。當你在汽車這樣的行業幹瞭10年之後,你這輩子是很難再離開這個行業瞭。現在潮流變瞭,你需要去學新的東西,但是你幹得過年輕人嗎?

現在的情況是這樣,車企不缺研發制造燃油車的工程師,他們缺的是做車聯網和自動駕駛的人。但現在很多高校還在教十年甚至二十年前那套東西,這和行業實際的需求已經出現代差。

比如汽車設計,當年我上學的時候,拆的都是最破爛的變速箱,現在你再找一個正常的變速箱,裡面的線路設計那些都完全不一樣瞭。學生和學校對行業的瞭解完全跟不上現在爆發式的變化。這中間的落差會導致一大批學生和工程師處於極端尷尬期。

現在車輛工程科班出身的也隻能做一些測試之類的工作,核心的研發崗幾乎都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

在傳統車企混的好的時候,這種情況不會暴露出來。那時候企業花錢也不精打細算,隻要拉人頭然後填到崗位上就行。我之前一同學,畢業去瞭一汽-奧迪,他們那時候Q5賣得好,三班倒加班加點幹,真的太賺錢瞭,就跟開著印鈔機一樣。

但現在不一樣瞭,市場已經開始萎縮,而且傳統車企還要兼顧轉型。這時候企業是沒有那麼多資源和時間去兼顧傳統業務的。比如很多傳統企業已經不批內燃機的研發預算瞭,對於第三方供應商也一樣,這個時候還去研究變速箱就是腦子有問題。

而對於新勢力來說,他們甚至就不需要建立單獨的機械部門。現在富士康都要出來做汽車代工業務瞭,以後這些機械的東西隻要有懂行的人跟代工企業對接就行,不需要再養那麼多人。

那在硬件找代工的情況下,軟件就成瞭車企的大頭瞭。這就是為什麼百度、小米這些公司會下場造車,而且瘋搶軟件方面的人才。但是從供給端來看,智能駕駛的人才培養也是稀缺的。所以現在很多原來學視覺識別、圖片分析這類人,也被招到車企裡去瞭。之前沒有學校專門教自動駕駛,所以稍微沾點邊的人才都是香餑餑瞭。

加價搶人和機械工程師被冷落雖然已經非常普遍,但不意味著這樣是合理的。我認為現在行業有些矯枉過正。

像百度、小米這些企業一開始進來,肯定是饑不擇食不惜一切代價的。現在造車就在風口上,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饑不擇食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消化不良。

現在一些新車企在招人的時候,候選人隻要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匹配度,企業就敢要。但是企業招這樣的人,他真的能勝任工作嗎?另外,從我瞭解到的信息來看,在一些新勢力企業裡面,有一部分人每天都在混,就等股票解禁。這種人才在公司裡面,企業是指望不上的。

當前汽車行業的競爭,無非是資本的較量,比誰更能燒錢。但是當燒錢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市場又會開始回到平衡狀態。就像現在機械工程師被冷落一樣,等汽車行業開始冷靜之後,機械工程師的地位會回到一個合理的位置。

汽車產業是離不開懂機械的人的。比如自動駕駛研發工程師在給車輛數據做標定的時候,如果不懂車身、懸架這些東西的話,標出來的數據是沒法用的。不論算法怎樣發展,物理層面的東西是無法被忽視的。隻要汽車還沒飛上天,所有人都要尊重懸架的調校。

而現在所謂的搶人大戰,雖然在輿論上很熱鬧,但從整個汽車產業鏈來看隻是小打小鬧,不足以撼動整個行業。當大眾、豐田這些企業徹底轉型的時候,誰還敢玩軍備競賽就是找死。

“就算工資不漲,也願意去新勢力,因為工作氛圍更好”

周成|電子架構工程師,從業4年

我在一傢法資車企,感受到的氛圍比其他車企的朋友緩和一點。

新造車搶人大戰對我影響不大,唯一值得說的就是,我們項目本來是5個人,走瞭兩個,現在三個人要幹5個人的活。

我是做電子架構的,這個崗位在新勢力和傳統車企都很吃香,所以我暫時沒有太多焦慮。

但我的有些同事就不一樣瞭,他們對現狀極其焦慮。

其實他們沒必要焦慮,即使現在純電動車很火,燃油車註定被淘汰,但很多車企也在做插電混動,這些業務仍然需要傳統的機械工程師。

據我觀察,一些從傳統車企跳出去的工程師,隻是因為討厭傳統車企。

我的一個哥們,做的是安全性能和碰撞測試的業務,非常枯燥機械,也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華,日子長瞭之後人都變得麻木瞭。在我們公司,很多部門氛圍都是這樣,年輕人熬不上去,工程師生活單調性格沉悶,非常壓抑。

因為晉升慢,導致傳統車企員工之間內卷嚴重。比如說一個工程師遇到技術問題,一般的情況同事會很坦誠地和你說,但我們公司就有內部的技術壁壘,部門之間信任感也不足。這樣真正想做事的人,就很難發揮才能。

自從第一波新造車開始,汽車行業人員流動性就加劇瞭。我入行四年,和我差不多時間入行的朋友基本都跳過槽。工資翻倍、晉升快對他們很具吸引力。也有一些朋友和我說,就算工資不漲,也願意去新勢力,因為工作氛圍更好。

去年疫情期間,汽車行業掉入冰點,我們公司也有裁員的傳聞,但大部分同事比較淡然,都覺得被裁瞭既能拿N+1賠償,還可以放幾個月假,不算壞事。

像我們這樣的企業就是圍城,真正想做事業的人想離開,混日子的人想進來。

然後,在新勢力的沖擊之下,我們一些業務的壓力也開始增加。一般車企推出新車型都有一個3-4年的周期,但新勢力來瞭之後,產品研發裝車的節奏加快瞭。原本一個需要多次實驗驗證的設計,在新勢力那邊可能很快就上瞭,這導致我們就算有同樣的技術水平,裝車也比他們慢,市場也會被他們搶走。

之前蔚來第一款車上市的時候,我們都覺得那隻是一輛實驗階段的車,但是他們直接就上路瞭。包括特斯拉前段時間的事情,我也懷疑他們在驗證剎車可靠性時有紕漏。

我認為這對汽車行業和消費者而言不是好事。汽車終究需要安全打基礎,智能化是錦上添花。現在行業從各種角度來看,都有些本末倒置。

之前也有朋友幫我內推過新勢力,但我沒有去,我和他們的追求不同。

此外,我也不打算跳槽去其他傳統車企。這是我自畢業以來的第一份工作,我對我的team有很深的感情。如果我離開瞭,這塊業務可能會出問題。

不過現在的汽車行業終究與以往不同,代碼能力也是現在汽車工程師的核心能力。我以前上學的時候,我的導師和我說過中國汽車行業的現狀。外國人拿一半的利潤,中國人拿一半利潤,但中國人這一半利潤是靠市場換來的。我當時覺得拿這筆錢不光彩,但現在我有一些底氣瞭,我們在很多地方有瞭自己的創新。

現在這個階段,對於本土車企和我們自己來說,都是積蓄力量的最好階段。

後記

我們將這篇報道視為記錄中國汽車業變革的重要作品之一。汽車行業從業者的變遷,將是這場變革中重要的一個段落。

不論是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與教師,還是傳統車企的工程師,都是中國汽車業發展的建設者與見證者。他們在過去數十年間對中國汽車業造成深遠的影響。同時,在可預見的未來,他們依舊會影響著汽車業。

所以,我們選擇在當下這個節點,去傾聽他們,記錄他們,我們認為這是重要且必要的。

汽車業是現代工業的“明珠”,在中國更是如此。中國汽車業的蓬勃發展,曾讓少部分人得到天量的財富,但這背後更重要的是,數以萬計的傢庭有瞭生計。

行業的變革、資本的入場還有企業傢的成就,卷走瞭絕大部分人的目光。那些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應傾聽基層從業者的心聲。

在這場變革中,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數以萬計的人生因此改變。這幾乎是一種宿命。

通過他們的聲音,我們會得到更多經驗。這些聲音是實在且真切的,這對於汽車業的長遠發展是有益的。

至於他們的經歷,對各位來說或許隻是茶餘飯後的談資。但對於他們而言,這是他們人生所面臨的挑戰與變革,真實且殘酷。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
    Ken641228

    Ken641228的部落格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