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支持Android,其實這不是第一次
相對而言,微軟的軟件產品一向秉持著開放的理念,舉個搞笑的例子,微軟寧願放著自己的 UWP 平臺不管,也要把旗下諸多王牌應用放在競品平臺上,而且體驗甚至比自傢平臺中還好,微軟也因此被網友調侃為“最佳 iOS/Android 應用開發者”。而在 Windows 10 Mobile 時期時,微軟也因為“過於開放”而犯瞭一次錯誤,但恰恰是這次錯誤,讓 Windows 和 Android 有瞭第一次聯系。
2015 年,微軟的手機業務還沒有落敗,但卻被手機系統 Windows 10 Mobile 的應用匱乏問題絆住瞭腳步。在此情況下,微軟宣佈瞭一項名為“Astoria”的計劃,該計劃試圖讓開發者將 Android 應用移植到 Windows 10 Mobile 平臺,借此來彌補自己生態的不足,雖然這聽起來就像“引狼入室”,但在當年的預覽版系統中,確實短暫出現過該功能,隻是之後由於體驗不佳和安全問題,或者更可能的是,微軟終於意識到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鳩止渴,所以就放棄瞭該計劃。後來,隨著 Windows 10 Mobile 的衰落,這次與 Android 的短暫接觸也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Astoria”項目雖然失敗瞭,但它的技術成果卻沒有因此消失,微軟轉手就將它用到瞭別處,也就是 Windows 10 系統中。Windows 10 發佈 7 年來,歷經過十多次大版本更新,雖然每次都被網友吐槽“感知不強”,但有個功能卻廣受開發者們的好評,也就是 WSL(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適用於 Linux 的 Windows 子系統)。簡單來講,WSL 讓開發人員不需要虛擬機就可以在 Windows 中運行 Linux 環境,擺脫虛擬機的限制後,WSL 占用的資源更少,運行更流暢,還可以直接對 Windows 系統中的文件進行讀寫,非常高效且方便。
走到 WSL 這一步,其實你就不會被 Windows 11 能夠運行 Android 應用而感到驚訝瞭。去年年底,外界一度傳出微軟打算讓 Windows 兼容 Android 應用,而具體的技術路徑,其實和 WSL 非常相似,隻是在這之前,也許是一些契機的出現讓微軟更加堅定瞭這個決心。
對手緊逼下,微軟終於引入 Android
疫情開始後,個人電腦又被大眾重新重視起來,現在你已經很少會聽到“PC 已死”這種言論瞭。不過在今後,想讓 PC 完全“復活”起來,可能要借助移動端的力量瞭。去年年底蘋果 M1 芯片和 macOS BigSur 的出現無不證明瞭這一觀點,未來,同樣還會有很多手機廠商入局電腦市場,不過與之前不同的是,在它們眼中,手機與電腦不再是兩種對立的產品,因為在應用體驗上,兩者會趨於融合。
M1 芯片代表著強大的軟硬件整合能力,蘋果也因此在多端融合上具備天生優勢,微軟就算想學,但條件卻不甚滿足,不過另一個桌面操作系統 Google ChromeOS 給微軟提供瞭很好的思路。ChromeOS 是個名副其實的“縫合怪”,它基於 Linux 內核打造,大部分體驗基於瀏覽器,本身的應用生態(Web+PWA)其實比較匱乏,但厲害的是,從 2017 年開始 ChromeOS 加入瞭 Android 運行環境的支持。Android 的神助攻再加之疫情的推動作用,讓它在去年一舉超過 macOS 成為瞭全球第二大操作系統,而它的終端產品 Chromebook 也獲得瞭出色的銷量。
在此情況下,微軟的境遇可謂是腹背受敵,一方面,自傢的手機和 UWP 移動生態徹底告敗,已無力阻擋移動端的侵蝕,另一方面,蘋果和Google的強勢創新也讓它開始警覺起來。而放眼未來,雖然 PC 設備還會存在,但體驗與移動應用融合已成定局,既然打不過那就加入它,所以 Windows 11 支持 Android 的背後,其實是向移動應用生態的一次借力,而有瞭之前 WSL 的技術鋪墊,WSA(Windows SubSystem for Android)就順勢出現瞭。
WSA 與 WSL 類似,直接在 Windows 中集成瞭 Android 運行環境,在 Windows 11 發佈會後的開發者演講中微軟也證實瞭這一點,但具體的技術細節還有待後續上手體驗。值得註意的是,微軟在發佈會上特別提及瞭英特爾的支持,由於大部分 Android 應用基於 ARM 架構開發,而 PC 多為傳統 x86 架構,因此英特爾發佈瞭一項名為“英特爾 Bridge”的技術,在英特爾官方介紹中,英特爾 Bridge 技術是一種運行時後期編譯器,能夠讓移動應用在基於 x86 的設備上以“原生應用”形態運行,其中就包括在 Windows 上運行,並且同樣支持 AMD 處理器。
當移動端來到大屏,難免“水土不服”
自打 1985 年發佈以來,Windows 已經走過瞭 36 年的歲月,一款歷史如此悠久的操作系統在今天終於向移動端敞開大門,也足以說明移動生態進入大屏設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局勢,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勢必會遇到許多“水土不服”的問題。
首先是應用生態歸屬權,據微軟介紹,Windows 11 中的 Android 應用由亞馬遜提供而非Google,這也意味著失去瞭 GMS 服務的支持,此外還要考慮到開發者的態度和應用安全等問題。另一個值得我們關註的是,在中國亞馬遜一樣不提供應用商店服務,那具體又會通過何種渠道上架 Android 應用,或者說能否開放該功能目前還不得而知,要知道此前的“Your Phone”就由於 GMS 等問題未在中國提供服務。
另一方面,“水土不服”也會體現在軟硬件交互方面,例如為觸控而生的移動應用如何在大屏上更好的呈現,如何與鍵鼠的操控邏輯相適配,如何對兩套文件系統進行管理……這些看似瑣碎細小的細節,直接決定瞭移動應用的操作體驗,而這恰恰可能成為未來各個桌面操作系統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當然瞭,這不光是微軟 Windows 需要面臨的問題,也會是未來所有桌面操作系統的共同課題。
值得期待的是,在面臨這些“水土”問題時,Windows 可能會有很大的優勢,其開放包容的特性以及豐富的硬件生態體系可以提供很大幫助。例如 Android 應用的限制問題,也許會出現諸多“民間方法”得以應對,而在硬件方面,Windows 平臺數不盡的 OEM 夥伴一定會迎合系統新特性而做出硬件調整,現在就可以預見,為瞭更好的支持 Android 應用,擁有觸屏功能的 Windows 筆記本也許會越來越普及,加入觸控對 Mac 來說是個需要仔細斟酌的決定,因為著會影響 iPad 的銷量,但微軟和 Windows 的這種憂慮就會少很多。
這一次 Windows 11 引入 Android,向移動生態開放是個很好的開始,但後續能否在體驗上做好才是用戶更關註的,期待之後能看到越來越豐富的 Windows 軟硬件生態。另外,我們也將會在一周後帶來 Windows 11 預覽版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傢後續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