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索尼通過收購美能達的相機部門進入瞭高端相機領域。
隨後,索尼繼承瞭美能達在日本市場上使用的α相機品牌和 A 卡口系統,從 a100 開始,美能達單反變身成為索尼單反,之後的索尼通過不斷地改進產品功能,終於在 2008 年成為瞭全球第三大數碼單反相機制造商。
然而,2010 年索尼開始在α系列中正式推出微單專用的 E 卡口,之後 E 卡口系統逐漸壯大,微單逐漸成為熱門產品,單反產品反而逐漸被索尼邊緣化。
除瞭索尼,佳能和尼康目前也沒再推出單反新機型,單反時代難道就此落幕瞭嗎?
二十世紀 70 年代,用來替代傳統膠片機的數碼單反相機出現瞭,在經歷瞭數十年的發展後它成功地扛過瞭專業攝影師最初的質疑,成為瞭“專業”的代名詞。然而,如今“專業”已經不再吸引人瞭,能讓年輕人駐足、花費時間與金錢的是各種小巧便攜的無反相機(微單)以及擁有好幾個鏡頭、主打攝像功能的智能手機。
社交媒體時代,智能拍攝與美顏橫行,算法和 AI 能幫你補足一切微小的細節。
隻需打開“專業模式”就能收獲一張不遜色於單反作品的照片,對於“業餘選手”而言,誰還會扛著三腳架、固定好相機、調整各項參數隻為拍攝一張下班時的夕陽呢?
“內憂”與“外患”
1975 年,年輕的薩森剛剛入職柯達實驗室,不到一年他就研發出瞭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數碼相機。
“新的數字技術將來或許會極大得影響未來照片的生產方式”,薩森在《一種手持式電子靜態照相機及其放回裝置》的報告中如是說。
事實也確實如此,數碼相機顛覆瞭過去的膠卷成像,在之後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像素不斷升級,四次像素爆炸後,憑借著簡單快捷等優勢,數碼相機成功取代瞭膠卷相機,在 21 世紀初成為攝影市場的主流。數碼單反相機更是憑借更為先進的技術成為通往專業攝影過程中的“不二之選”。
但沒有誰能一直占據主流。
在過去的 2020 年,無反相機首次在銷量上超越單反。國際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CIPA)的數據顯示,在中國的數碼相機市場,10 月份無反相機銷量為 100879 臺,銷量首次突破 10 萬臺,而單反相機銷量為 38659 臺,單反相機銷量僅為無反相機銷量的 38%。
與此同時,無反相機和單反相機的價格差異也逐漸顯現,如今無反相機客單價格可以輕松突破 6000 元,而單反相機客單價格已很難突破 4000 元。
具體而言,單反和無反相機的區別主要在於取景結構的不同。
單反是采用光學取景結構的可換鏡頭相機,機身內部有反光鏡和五棱鏡;無反相機則是采用電子取景結構的相機,機身內部既沒有反光鏡,也沒有五棱鏡。
在取景技術並不成熟的過去,在鏡頭和膠片或者傳感器之間加一塊反光鏡能更好地幫助攝影師進行取景,但代價是法蘭距因此而加長,從而使成像有所損失。但隨著技術的迭代與發展,無反相機擺脫瞭取景的限制後,更短的法蘭距和更垂直的入光角度使其在相機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如果說無反相機作為沖擊單反的“內憂”,去年才開始嶄露頭角;那麼作為整個數碼相機行業“外患”的智能手機,早已對其展開瞭攻勢。
實際上,數碼相機成像技術雖然日益精進,行業發展卻踏上瞭下坡路。國際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CIPA)數據顯示,數碼相機在 2010 年的全球出貨量達到最高峰 1.22 億臺,隨後就開始瞭長達多年的持續走低。
直到 2009 年,入門級單反還是中國數碼相機消費市場的熱門產品,根據當時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的數據,消費者對單反相機的關註度為 82%,環比增幅 30%。
一年後,數碼相機的銷量達到瞭前所未有之高,但隨後 iPhone 4 的發佈使得手機攝影和數碼攝影的命運開始交錯。
當時的 iPhone 4 後置 iSight 攝像頭雖然隻有 500 萬像素,但軟件操作界面和優化算法成為瞭其“逆天改命”的關鍵,無論是用戶體驗還是成像質量都有瞭明顯的提升。
自此,智能手機攜帶著算法,“入侵”攝影界。
算法“入侵”
“快速拍攝”與“智能優化”是手機攝影的“大殺器”。
1826 年,人類歷史上現存的第一張照片誕生瞭,一塊兒寬 20 厘米、高 16.5 厘米、灰蒙蒙的錫板上幾乎看不出什麼形狀,更不可能看到什麼細節。
人類歷史上現存的第一張照片《窗外風景》
這張照片名為《窗外風景》,由法國人尼埃普斯拍攝,利用的是傳統的日光蝕刻法,足足曝光瞭 8 小時才拍攝成功。此後為瞭改進曝光成像技術,尼埃普斯和舞美設計師達蓋爾合作進行鉆研,最終於 1839 年發佈瞭達蓋爾攝影術,人類攝影技術史由此正式開始。
隨後的 50 年裡,雖然曝光成像的時間不斷縮短,也出現瞭濕版攝影和幹版攝影等攝影工藝,但攝影設備依然十分笨重:“攝影師外出拍攝時必須攜帶著遮光的帳篷、化學藥品、玻璃片、笨重的支架以及一壺水,全套裝備通常是整整一馬車”。
在算法的助力下,手機攝影極大地擺脫瞭以上束縛,不但更為輕巧便攜,圖片的細節也在算法的優化下更為清晰。
手機攝影運用的其實是“計算攝影”原理,而“計算攝影”的概念最早出現瞭 1994 年的一篇論文中。其認定機內合成 HDR、全景照片以及模擬散景都屬於計算攝影范疇。但當時的相機廠商並不認為這會是未來時代的機會,反而是手機廠商逐漸將“計算攝影”用在自己的手機產品中。
對於小部分的專業人士而言,拍攝時能涵蓋更多的細節與信息十分重要;然而對於大多數沒有攝影基礎的人來說,以最方便輕松的姿勢獲得一張“看起來”不錯的相片,遠比信息豐富更重要。
隨著產品不斷升級迭代,智能手機的芯片算力越來越強,算法和 AI 在圖像處理上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如今經過一系列算法優化與調節的照片已經悄悄地超越瞭許多單反直出的照片,但其背後的處理過程相當復雜。
為瞭增強整體的圖像質量,在手機攝影的圖像處理流程中,會運用機器學習算法的一些模塊。這些模塊在手機的不斷更迭之中,一定程度取代瞭傳統算法,讓手機在細節,白平衡,整體和局部對比等方面更加優秀。
雖然手機攝影中的算法演繹依舊能力有限,很難對照片做出有“創造性”的優化修改,但是手機的市場定位面向的是更普通的大多數,對於“大多數”來說,“好看”就夠瞭。
美顏與社交時代
毋庸置疑的是,“大多數”預示著攝影業的未來。
從古至今,人們對於保留美好的瞬間有著極高的熱情,攝影技術從誕生到如今也在不斷地滿足著人們日益變化的需求。
從“火棉膠濕版法”到膠卷相機,從膠卷相機到數碼相機再到“計算攝影”,不再需要帶著一整個馬車裝備去拍照,能接觸到攝影的人們越來越多,攝影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而一旦成像技術不斷精進、拍攝流程不斷簡化之後,新的科技產品賦予瞭照片更多的特性,也激發瞭人們更新的需求。
2008 年,蘋果推出的 iPhone3G 開始支持 App Store 的第三方應用程序。
社交應用的興起使得人們更在意圖片能否及時分享。|視覺中國
2010 年 Instagram 出現瞭,這個集合瞭“即時”(instant)與“電報”(telegram)的應用讓普通玩傢用手機拍攝的照片有瞭一個可以分享的移動平臺。Instagram 的創始人聲稱靈感來自於即時成像相機,且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照片分享“就像用電線傳遞電報消息”一樣。
隨後 4G 的普及加速瞭各類信息交換的速度,圖片、視頻等視覺類內容的傳輸愈發便宜,交流與分享的欲求在人們身上無限擴張。
社交媒體時代來臨瞭,與它相伴而來的,是五花八門的美顏、美圖相機,直播、短視頻應用。每個人都開始舉起手機,用手機影像記錄與表達,“快速”、“即時”、“易於分享”成為瞭社交時代大部分人對於攝影的“最高”需求。
吃飯之前先拍照發朋友圈,選擇旅遊景點時先考慮拍照是否好看,餐廳好不好吃不重要,“好看”就行……攝影技術的發展不斷刺激著人們的視覺神經,圖像的精美程度成為瞭社交時代中評價事物價值的新坐標。
單反“命不久矣”?
熱衷分享的“鏡像世界”裡,單反似乎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消失瞭,但其實你分享的每一張圖片裡,都有它存在的證明。
手機能實現拍攝功能,最初還是得益於數碼相機的 CMOS 圖像傳感器。
上世紀 90 年代末,CMOS 取代之前的 CCD 成為圖像傳感器時代的主導,這使得“芯片相機”成為可能,自此相機的小型化趨勢逐漸顯現。
2000 年,夏普推出瞭世界上第一臺可以拍照的手機,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註重手機攝影功能的升級,在硬件方面 CMOS 和攝像頭成為瞭廠商重點宣傳的賣點。CMOS 作為單反等數碼相機成像的關鍵,早已被植入瞭手機中,隨著手機攝像頭像素提升,CMOS 也在手機攝影產業中逐步升級。
任何技術的迭代都是建立在一個個早期產品的基礎上的,單反這一產品形態也許會被邊緣化,然而它作為技術進程中的一環,不會消失。
更何況,你還是能看到有些人將單反視若珍寶,他們偏愛單反的手持感,偏愛從取景框中取景然後按下快門時的未知與驚喜,這份喜悅與社交媒體中收獲幾個贊的滿足感相比,毫不遜色。